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农学院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活动

作者:冯辉 李慧敏 杨怀茂 余邵鹏/文 刘菊 杨佳霖/图         发布日期:2019-11-08     浏览次数:

     

79FC95D65F61AAD5AE8CD69F05C26475_750_750_副本.jpg

11月8日,农学院农业区域发展与产业化课程组组织2017级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近百名学生在我校科技推广展室进行了参观、学习和交流。任课老师韩新辉在参观前强调,本次参观是“农业区域发展及产业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补充,旨在促进学生以我校农业推广史为视角加深对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的了解,深刻理解农业科研在解决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对农学专业的热爱程度。

在现场,同学们观看了我校科技推广专题片,听取了张正新处长关于学校农业科技推广历史、发展和建设成果等情况深入而生动的讲解。张老师带着学生驻足于每一张展板前,详细讲解了我校发展史。当听到于右任老先生拄着拐杖在张家港选校址的照片背后故事时,同学们非常感动,纷纷表示”学校的先辈在祖国危难之时不畏艰难,力解国民之难,吾辈当谓之楷模“。当张老师提到“杨陵这里可以有四种生产模式,水稻区、灌溉区、靠天吃饭种植区、秦岭区,生产模式多样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与场地”时,同学们纷纷点头,明白了学校建址杨陵的深远意义。

在讲解中,同学们还了解到,学校建校初期就主张”未建系组、先办场站,未开课程、先抓科研”,设立了推广机构、试验场地,为了让科研成果惠及百姓,学校还举办农村教育、开展农村合作社等,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雏形,学校一开始便做到了惠及百姓、立足田野,全身心地为三农服务,为百姓苍生谋福。建国以来,国家发生了六次大的麦种更换,其中由学校引领的变革便有四次,成果丰硕,在小麦这一个领域,学校对国家的贡献、对百姓的服务成果显见。其中,赵洪璋院士的碧蚂一号将小麦的产量从原来的一百多斤提高到四百多斤,推广面积达到九千多万亩,直接解决了当时北方的口粮紧缺问题。西农以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为使命,一直致力于探索为农业、农民服务的模式,从一开始的田间地头成立专家大院,引领专家入地,带动一方产业,到改进模式,建立完善推广制度,确保服务面积有广度、有深度、有长度,到现在的全产业链推广模式,都体现了我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回顾了学校的光辉历史,切身感受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了产学研结合的理念,增强了同学们对学校和农学专业的热爱之情和荣誉感,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爱农为农”的专业情怀。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