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首页»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简介
 

国际交流简介

近几年,农学院利用国际优质学科资源,建立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提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突出优势学科,助力人才培养和提升作物学科国际影响力,推动我校“双一流”建设,提升作物学科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

(1) 国际交流平台建设

农学院现有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作物抗病育种与遗传改良创新引智基地” 和省级创新引智基地“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各1个,强化我校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作物育种特色和传统优势。

平台建设方面,学院积极开拓各类科研平台,先后获批陕西省作物绿色生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陕西省粮油作物高效生产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基地、4.   “科创中国”杂粮科技创新研究院“科创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哈萨克斯坦旱作农业科技创新院,获批教育部非洲研究中心,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联盟成立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与英国华威大学成立中英绿色农业中心等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

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学院每年积极申请科技部外专项目,近五年累计到位经费55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科技部援外项目等7项国际合作项目,累计到位经费1010万元。

(2)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科教合作

自2017年起,农学院先后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建立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先后建立了5大园区,辐射俄罗斯等国家。依托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鉴定和筛选获得 74 份优良种质资源,累计完成了小麦等13大类100多个农作物品种的品比试验,为当地鉴选了小麦等4大类作物的10个小麦品种,其中2个小麦品种2020年累计种植200公顷;从哈国引进当地优异小麦种质资源 54 份;优化并本地化1套田间微集水耕种技术,为哈萨克斯坦农作物高效用水,实现抗旱增产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农学院与海外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农业科教合作。

(3) 学术交流

依托国际交流平台,近五年举办杨凌国际农业论坛、作物抗病论坛、丝绸之路作物绿色生产论坛、丝绸之路小麦科技联盟学术论坛、中白俄小杂粮科技论坛等22场国际会议,举行全英文学术报告120余场。

(4) 人才培养

4.1 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

为了大力推进农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生源质量,农学院自2019年起设立本科生海外提升计划,派遣优秀预毕业生赴欧美一流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为期3-6个月的海外科研实习。

同时,农学院自2022年起,招收生物育种科学强基计划本科生,计划在大三学期进行为期3个月的海外实习。

4.2 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我国相关涉外机构发展需求,设立“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每年招收2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海外实践经验,“专业+外语”的有志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跨国企业及科研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实践培养环节,研究生赴一带一路海外合作单位进行为期3-6个月的海外实习。目前累计派遣了47名丝绸之路专硕生赴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进行海外实习。

4.3 留学生培养

自2018年以来,农学院共招收14个国家的留学生共计55人,其中招收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9人(全校共计39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先后于2018年、2019年接收来自北哈州国立大学的18名本科生访学,开启了我校接收国外留学生3个月以上访学交流的先河。计划与哈萨克斯坦的北哈州国立大学、科斯塔奈州立大学开展农业硕士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发展和国际合作贡献西农力量。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