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作物高效可持续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培育兼具高产与抗逆性的小麦品种,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尽管小麦生长-防御平衡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极大的限制了小麦抗逆遗传改良。
近日,Plant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毛虎德教授课题组题为“Multifaceted roles of TaGW2 in wheat growth-defense trade-offs”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阐述了RING型E3泛素连接酶TaGW2的多功能特性及其在协调小麦籽粒产量与胁迫适应中的关键作用,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提升小麦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该论文系统梳理并整合了关于TaGW2基因的前沿研究成果,重点聚焦于三个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方面:首先,明确了TaGW2作为小麦籽粒大小和重量负调控因子的保守功能,并阐述了TaGW2如何调控小麦对生物胁迫(如叶锈病、条锈病)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胁迫)的响应机制。同时强调了CRISPR/Cas9介导的TaGW2基因编辑小麦可同时提高籽粒产量和锈病抗性。其次,重点揭示了TaGW2的“兼职”功能,即作为转录抑制因子能特异性结合靶基因启动子中保守的 5'-CTTCTT-3'/5'-AAGAAG-3' 基序。该特性是小麦TaGW2特有的,在其拟南芥同源蛋白DA2及水稻同源蛋白GW2中均未发现。最后,指出了未来TaGW2研究需关注的重要方面,包括其底物识别特异性、转录调控功能、泛素化与转录抑制功能之间转换的机制等。同时提出TaGW2可能参与籽粒大小调控之外的其他发育过程,如胚胎发育、根系发育等。该论文为探究籽粒产量与胁迫响应权衡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DA2、OsGW2和TaGW2调控籽粒大小及胁迫响应的作用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和毛虎德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后李淑敏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5.101573
编辑:郭超
终审:吴清华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