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月8日至9日,学院精心组织近20名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奔赴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汲取红色力量,共铸团结新篇”主题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学子在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朴素的革命文物前驻足凝视。系统性的展览全景式地展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让大家深刻理解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陈净月感慨道:“以前在书本上读到延安精神,总觉得有些抽象。今天站在这里,看到毛主席用过的旧桌椅、周恩来总理穿过的打补丁的棉衣,我才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撼天动地的精神力量,这值得我们所有青年人学习传承。”
巍巍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也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同学们拾级而上,登顶远眺,俯瞰延安城的崭新面貌,遥想当年的烽火岁月。大家纷纷表示,宝塔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也照亮了新时代青年的人生航向。在枣园革命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其简朴与艰苦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在张思德同志的雕像前,全体师生整齐列队,重温了《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默默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同学。来自广西的壮族学生陈烩荣表示:“张思德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二字的分量。我们学习农业科技,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农民、服务农村,这正是‘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我们专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安塞区南沟村,这里曾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同学们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了解了南沟村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从“穷山沟”到“幸福园”的华丽蜕变。这一鲜活案例,让同学们对自身所学的农科专业有了更强烈的自豪感和更明确的方向感,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产业富民在推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作用。

此次延安研学之行,既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也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更是一堂凝聚力量的实践课。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学习,我院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灵魂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感受到了熏陶。大家一致认为,要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与学习成长紧密结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努力成长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西农智慧和青春力量。
编辑:高雪纯
终审:吴清华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