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地位置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城北办事处枣元村
2、首席专家
董军刚 副研究员
3、基本情况
基地设在陕西的油菜主产区,主要从事油菜新品种培育、栽培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现有试验地40亩,大棚网室40座,实验室、种子库等20间,精量播种机2台、联合收割机2台、种肥撒施机3台、拖拉机3台。在当地建成制地基地3个,面积2000亩,在陕、皖、湘等省建立试验示范点11个。建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品质分析室、组培室等实验室。经多年技术推广,与基层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和技术示范推广网络,校内外参加工作人员15名。先后育成油菜新品种20余个,推广品种配套技术7项,培训科技人才2000人次,完成3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实习任务,为当地培养技术人才20名。
4、近年试验示范基地工作进展
(1)油菜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
新育成陕油系列油菜品种16个,包括:陕油28、55、57、85、915、97、822、922、168、268、1209、1309、22、陕油29、809、115等。其中,陕油28是我省审定的首个油菜机械化专用品种,现为国家黄淮区和陕西省对照品种,2017年被评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品种,2022年获安徽省油菜高产竞赛第一名,2023年获陕西省品种推广第一名,2024年被农业部列入油菜高产示范典型。陕油168为冬春兼用型品种,268为春区强耐盐碱品种,可在春油菜区及黄淮、西北内陆盐碱地种植。陕油809为高油高产品种,含油量超过50%。新育成陕油115、陕油28R正在参加试验。
大规模开展了油菜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解析及应用研究。对1000多份甘蓝型油菜及其近缘种(芥菜型油菜、黑芥、芸芥等)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在株型、产量、菌核病抗性、含油量、脂肪酸、抗旱、抗寒、耐盐等方面筛选优异种质并发掘关键基因。同时,利用EMS诱变构建突变体库,筛选大粒、抗倒伏、耐旱、抗菌核病等油菜种质与创制优异亲本材料20余份,提高油菜产量和含油量,增强抗旱寒、耐盐和抗倒伏性。利用远缘杂交等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改良其菌核病和根肿病抗性。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解析油菜产量性状和抗逆的遗传基础及调控机制。运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人工智能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进行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目前,已解析芥菜型油菜、黑芥和芸芥等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发掘油菜粒重、抗旱和抗菌核病重要基因并解析分子机制,创制特异种质资源30余份。
(2)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对品种筛选、土壤水分管理、机械播种、抗逆播种、密度调控、草害封杀、安全越冬、平衡施肥、机械收获等单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适宜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及类似气候条件下推广的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同时在陕南、关中、江苏、安徽召开机械化现场培训会12次,培训人数800余人。
(3)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将油菜微粉化学控制技术应用于杂交种大面积生产,生产的杂交种纯度高达95%以上,比常规生产方式提高8个百分点。在陕西、甘肃、江苏、安徽省累计推广白杂1号、甘杂1号、合油杂2号、陕油28、陕油168、陕油268、陕油98等油菜新品种1500万亩以上,形成了品牌效应。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推广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批专利4项。
陕油28兴平观摩会
陕油28江苏东台现场观摩会
长江下游示范园考察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