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25年,时光洗去了些许记忆,但珍贵而又美好的东西经久不衰。十六岁考进西农大,第一次出门的山里娃,一夜火车,来到关中平原,五台山畔。梦想的大学那么高远,眼前却是麦穗果蔬,情绪几番起浮,最终落得消沉,终日细数天上云朵,竟然谋划弃学重考逃离校园。
我的恩师王辉不会讲大道理谈心,只带我去家中,师母做了一家五口人的午饭。我狂吃一番,所剩无几。老师的住房很小,那栋楼被戏称鸽子楼,只有两间屋,地上放了几堆麦穗和实验用具的那屋归老师和师母,另一屋三个上中学的女儿住高低床。老师给我讲了他们课题组的往事:他的偶像是他的老师赵洪璋,曾因解决半个中国民众的吃粮问题而破格的学部委员,家里还一直用着黑白小电视,可他的精神让人赞叹。我静静地听完,第一次学抽了老师不离手指的大雁塔纸烟。
深秋红叶满地,蝉声四起,亦或炙热无比,亦或细雨绵绵,我跟着老师做了一年多的小麦育种试验,从早到晚泡在田间。老师的实验很枯燥,录数据,搞杂交,套袋子,记性状,做对比,小麦收获后转到室内,工作大同小异……记得我偷过一次懒——周日,大雨,小睡未去搞实验,老师变得那么“可恨”,整整两个小时的训斥,让我感到委屈。事后不是师母叫我,我打算再不去他家。那年老师年龄正如我今年。
母校给了我太多留恋,创业二十载,中天十一年。社会在腾飞,母校在巨变。恩师桃李遍天下,科硏硕果贯三秦。每当老师获大奖和小麦新品种的喜讯传来,我仿佛就在恩师面前,老师用他默默的坚守与奉献为学生的三农创业之路铺上了红毯。尽管不能时刻去他身边请安,但我从未停止过对恩师的思念与祝愿。每每通电话,良久才知我已把恩师精神植入心田。
这几年多次回母校,因为中天设立百万奖学金。每次见到恩师依然风雨田间,尽管两鬓霜染,农字情结毫无改变。培育新品种,默然几十年,只为亿万人的生活品质提升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礼赞?央视新闻播出的瞬间,热泪夺眶而出,一股暖流把全身传遍,又一次灵魂深处的震撼,恩师啊!您是共和国的脊梁,您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作者简介:陈耀祥,农学87级校友,现为甘肃中天羊业股份公司董事长、甘肃天誉医院董事长、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公司总经理。
编辑:0
终审:0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