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杰出校友梁增基答学生记者:苦难出英雄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5-27     浏览次数:

      2014年12月,我校校友梁增基作为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代表出席了表彰大会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他一生痴情于科研的精神鼓舞了无数青年学子。5月25日下午,应学校邀请,82岁高龄的梁增基为我校师生作报告,介绍自己在陕西长武县从事旱作小麦育种研究54年的经历与感受。会后,凤岗通讯社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凤岗通讯社记者:您如何看待我校小麦研究?

  梁增基:我认为,我校的小麦研究现如今正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并不代表着最好。其他学校或者农科院有做的比我们优秀的地方,比如河南在小麦育种方面入手较早,原始材料充足。我们应该虚心请教,耐心钻研,争取在科研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登峰造极。

  凤岗通讯社记者:您认为我校小麦研究工作再上台阶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梁增基:据我所知,部分农科院或者高校为了农业发展,经常会举办一些农业科研方面的交流会。我校教职工和学生可以借此机会,积极参与这类交流会,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对学校而言,放弃各自作战的策略,将各方面的力量集合一体,团结一心,才能够更快更强的发展自身的优势。同时我们的研究员应该拓宽视野,追求真理,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拔苗助长的行为。

  凤岗通讯社记者:在您看来,母校在您的科学探究中提供了哪些帮助?

  梁增基:我出来工作以后,和学校依然保持着长久的交流和联系。我经常会回到学校开会,与学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思维的碰撞。会上,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和学校的老师关系融洽,老师们对我工作上的许多帮助都是毫无保留的。比如,我的部分科研材料来源于母校,众所周知,材料的有无往往关系到一个实验的成败。

  凤岗通讯社记者:对于学校这几年的变化,您有怎样的感受?

  梁增基:学校这几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过去,北校只有几栋教学楼,南校是一片果园,现在的环境实属尽善尽美。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对教学成果的“出炉”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没有现在这种优越的条件,想要培养尽可能多的优秀学子是很难的。除此之外,我对 “农业热”所带来学生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凤岗通讯社记者:我校的战略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对此您是如何看待?

  梁增基:首先,我对这个目标的确定,表示十分的赞同和支持。当初我们来校学习时,母校就被称为西北第一学府,在全国已是一所很不错的农业大学。母校成立时间早,生源较多,师资力量雄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教授。其中不乏名人大家,像赵洪璋、周尧等。

  凤岗通讯社记者:在学术研究上,您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梁增基:大学生必须追求原创,杜绝抄袭。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必须坚定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倘若连我们国家的明日之星都需要去抄袭别人的成果,那么科研创新将何去何从?科研成果将如何发展?就我亲身经历而言,苦难出英雄。只有付出辛劳和汗水,才能收获鲜花和掌声。

  凤岗通讯社记者:回首过去,您怎样看待自己的这些经历?

  梁增基:仔细想想,感觉自己走的还算顺利,虽然水平还不够高,但能够有今天的成就,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始终相信,如果我不从事农业科研领域的工作,那么陕西的求学经历真的是白过了。还记得当时上大学流行一句话,叫做“支援大西北”。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农业的创新,我愿意义无反顾的付出和努力。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