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大道上永不停歇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5-27     浏览次数:

      同学,让时光车轮带我们回到54年前,假如你来自广东,那时的你,会因为小麦育种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留在陕西一个叫长武的地方吗?的确是有的,他就是我校杰出校友、小麦育种专家、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梁增基,去年12月,作为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代表,还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杰出校友,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三秦楷模”梁增基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在长武农技站划过了人生最宝贵的54载宝贵光阴,其间经历的汗水和泪水,唯有梁增基自己方能细细品味。5月25日,我校杰出校友、小麦育种专家、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梁增基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艰苦锻炼是激发创新能力的源泉》的专题报告会,与同学们分享他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那些点滴。


常务副校长赵忠主持报告会

吃苦耐劳 坚守梦想的摇篮

  1961年,西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的梁增基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陕西长武县,开展有关旱作小麦育种研究工作,那一年,他28岁。54年过去了,现年82岁高龄的梁增基依旧奋战在小麦培育研究的第一线。54年间,他做出了三个国审品种,四个省审品种;把旱区小麦由亩产60公斤的低产作物提高到了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破解了“高强抗锈”“矮杆抗旱高产”等多项育种难题;用远缘亲本杂交做出了小麦多种病害全面抗性和优质、高产难以共存的难题。

  作为一名来自广东的年轻人,一口港台腔的梁增基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到条件极端恶劣的西北?梁增基总结了四点原因:第一,服从组织分配,默默在岗位奉献;第二,应西北地区急需人才的需要,支援西部,奉献青春;第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在恶劣的环境当中继续科学研究;第四,追求自由发挥的创新空间,在他眼里,长武县正是一个可以让他发挥主观能动性,专心搞科研的地方。

  “假如想要搞创新、做一番事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梁增基毫不犹豫的回答到。在物欲享受至上的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渴望富足无忧的生活,然而只有安于寂寞、真正为社会和人民奉献的人才可以取得大成就。吃苦耐劳,是梁增基的代名词,更是他获得成功,坚守梦想的摇篮所在。

艰苦锻炼 沉浸知识的海洋

   “育种并非易事,当时全国科研单位还很少,县级更无科研条件,缺技术、缺材料、缺助手、缺劳力、缺资金,一切要自己想办法,选材、划地、播种、杂交、选种、繁育、收割、脱粒、资料收集整理等,样样要自己动手,因为这是一项事业。”这是梁增基在做研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艰苦锻炼是激发创新能力的源泉,科研工作者只有在经历了艰苦条件的锻炼之后,才能更加接近科学真理。

  对如何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对遭遇的问题和挫折迎刃而解?梁增基告诉大家只有对科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才能够摆脱周围的干扰,将自己置身于零碎琐事之外,沉浸于科学的知识海洋,坚持就一定会胜利。

  艰苦的岁月无法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他学会了沉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这些是他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他眼中,科学研究最不可辜负。

  逆境的价值是在科研工作者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激发潜在的能力去解决困难,坚定了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理想,这些促使科研工作不断向前,这就是逆境的意义所在。


认真聆听报告的学生

自主创新 开辟科研的田野

  梁增基强调了独立自主科研创新对于自身的巨大作用。当一名科研工作者获得了完全的自主研究权,个人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不受束缚,创造力会帮助他取得惊人的成果。 

     创新是科学探索的生命,这集中体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素养。当谈到在长武县做小麦育种研究的经历时,梁增基感慨道:“自主创新给予了我充分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在长武县的实践调研中,我清楚的意识到了自由想象的巨大潜力。”

  报告最后,梁增基对老师同学提出了一些希望:作为老师,要教书育人相结合,在思维方式上进行创新,比如要搜集一些世界上的难题给学生们放开想象力、自由思考,从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即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对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帮助的。同时,搞科研不能急于求成,很多问题需要几代人慢慢解决,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多读书,多实践,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如今,杖朝之年的梁增基仍旧孜孜不倦,黝黑的皮肤和如同泥土一般的双手是他一生奉献科研的生动映照,我想,他和我们一样,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代代科研人才扎根这片土地上,继承前辈的意志,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梁增基扎根基层为旱作小麦生产作出贡献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听讲的师生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