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记农学院2013届优秀博士毕业生王晓娇

作者:         发布日期:2013-06-27     浏览次数:

     

2013届博士毕业生王晓娇

   6月25日,我校在体育馆隆重举行201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对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表彰的环节,10名获奖学生身着博士学位服,踏着颁奖礼乐骄傲地走上领奖台,聚光灯顿时照亮了他们灿烂的笑脸,校领导梁桂与孙其信为他们一一颁发荣誉证书并握手祝贺,这时有一个女生激动万分,她忍不住亲吻了证书。这个女生就是农学院2013届博士毕业生王晓娇,在她心里,捧在手中的这张证书承载了太多恩师的心血和自己努力,而且终于为她的学生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她成绩斐然
    王晓娇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命学院,2007年考入我校农学院,师从杨改河教授,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之后又继续读了博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是一个业内公认的辛苦却很难出成果的专业。但是她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实验室学生发文章难,文章影响因子不高的瓶颈,几年内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 3篇,影响因子分别为4.98、4.98和1.19,EI 收录3篇,核心期刊1篇。在她取得这样的成绩后,课题组同学发不出文章或文章影响因子不高时,再也不能以专业局限为借口了。
    她的导师杨改河教授经常对她的学弟学妹们说:“你们一定好好地搞科研,发文章不能只看数量,一定要有质量,在论文的影响因子上一定要超过王晓娇。”导师说这话时饱含殷切希望,他希望学生们把王晓娇当典范,超越自我,更加优秀。
    王晓娇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应性评价”、“‘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混合原料高产生物燃气技术集成示范”、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关中平原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获研究生(博士)国家奖学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等多种奖项。农学院的老师们都说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学生。
                                     她是知性而又可爱的女博士
   初见王晓娇,皮肤白净,眉目清秀,头发一丝不乱,一袭长裙更衬托出她端庄与温柔的气质。从她的外表很难看出她在生活和学业中所承受的压力。其实,面对压力,她可是有一套食物解压,运动“调情”的好方法呢。
   “做实验难免会遇到压力,但是总要学会减压,不然老做实验,还皱着眉头,我就真的像现在超级流行的形容女博士的词‘第三类人’了。”她笑着说。遇到压力,她经常大吃一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的解压方法对她来说几乎屡试不爽。
   空闲时,她也会去操场走走,散散心,或者做点别的运动,放松自己,每到这时,她所有的苦闷仿佛都烟消云散,精力、斗志又回到身上。
   “她待人和善,在实验室中人缘很好,平时说话轻声细语,一点没有大师姐的架子。”她的同门赵发珠说。好人缘让王晓娇把实验室的同门、师弟和师妹们紧紧团结了起来。
   因为团结,她所在的实验室采用了标准化操作方式,也就是说大家一起相互帮忙,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实验,自己熟悉哪个步奏,就把涉及到那个步奏的小组的实验都做了,这样她们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实验结束后大家把自己的那部分数据抽出来并及时整合进行分析。有人打趣地说,他们这不是流水线作业吗?其实,他们并不是机械的加和,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实验清清楚楚,毫不混乱。正是这样的“流水作业”、“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科研效率。
    课题组的老师们也十分信任王晓娇,韩老师介绍说:“晓娇做事很靠谱,交给她的实验任务她总能按时的完成,并且误差较小,实验室其他繁琐的事,我们也常找她,因为她做事认真,能把细致的事情也办得很好。”
   王晓娇是女博士里把生活和学习处理的极好的典型,在收获学业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她说:“生活是门艺术,需要懂的人才能欣赏,生活是门哲学,需要睿智的人才能经营,生活也是堆乱麻需要清醒的人才能理清”。她就是那位懂欣赏会经营和清醒的人,她和男朋友一直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就是在男朋友远渡重洋时,彼此也能坚守爱情信念,如今有情人已终成眷属。
   对王晓娇稍有了解的人,定会对女博士是“第三类的人”的调侃嗤之以鼻,因为现实中像王晓娇这样的女博士的确知性又可爱。
                                    荣耀的背后
    王晓娇本科是学生命科学的,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一直无法进入状态,达到老师的要求,跟上同门的脚步。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见证了一个真理“勤能补拙”。她开始大量地阅读文献,并进行认真归纳、分析与思考,渐渐地她就掌握了一些在实验中创新的方法,并终于使她在实验中处在主动地位了。
   做科研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她经常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她说:“不管是不是一个专业或一个方向的,一些思想总是通的,我们一定要经常跟身边的人交流,他们偶尔的一句话一段经历都能刺激我们的大脑产生灵感,说不定就改变了我们的实验,还可能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说起交流,不得不提的是她的导师杨改河教授,“和杨老师交流总能让我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时改正,避免不必要的弯路。他高瞻远瞩,常及时给我意见,这是我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她心怀感激地说。
    早上七点钟就到实验室,晚上12点多才离开对王晓娇来说是家常便饭。因为实验有着严格的时间性,错过了某个时间误差就会加大,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她常把很多实验在一天完成,这样她要连续工作十七个小时以上,连中午休息时间都没有。
                               “研究生有三件事必须去做”
    在毕业前,王晓娇有几句话特别想跟学弟学妹们说:“研究生有三件事必须去做,那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件事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做人是本质,做事是前提,做学问是目标,必须将这三件事同时抓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研究生,中国学术的接班人。”
    王晓娇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三件事,毕业后她将留校任教,她会作为我校的一名青年教师继续身体力行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或许她还会经常和她的学生谈起她的学生时代,那时学生们一定会仰起求知的脸饶有兴趣地倾听,并在她的故事里寻找成长的足迹。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