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2014届博士研究生预答辩公告

作者:         发布日期:2014-02-25     浏览次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公告

院(系、部)名称:农学院                学科专业:作物学 种子工程

研究生姓名:杜万里               导师姓名: 陈新宏            入学时间:2009.9

预答辩时间:  2014.2.25 14:00                       点:农学院多媒体教室

    一、学位论文题目: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附加系及2Ns(2D)代换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与农艺性状评价

    二、学位论文预答辩委员会组成

组成

姓名

职称

/硕导

所在单位及学科专业

主席

陈耀锋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成员

赵惠贤

教授

博导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李建明

教授

博导

园艺学院 设施园艺学

胡银岗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马翎健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秘书

赵继新

副研究员

硕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三、论文摘要

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2n = 2x = 14, NsNs具有早熟,抗病(条锈、叶锈、全蚀、赤霉、白粉),抗逆(抗寒、抗旱、抗盐、耐瘠薄),高产,优质,矮秆等优良特性,是进行小麦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而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和代换系是进行小麦改良的重要中间材料,对其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优异基因评价,有利于更有目的、更有效的利用Ns基因组中的优异基因。本研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学观察,原位杂交(GISHFISH),生化标记(SDS-PAGEA-PAGE),分子标记(SSREST-SSREST-STS)及形态学分析与农艺性状评估等方法,进行异附加系和代换系的Ns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群关系、附加系和代换系的抗病性与农艺性状研究,以期建立1Ns?7Ns的全套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和部分代换系,明确各附加系和代换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筛选携带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的小麦新种质,为高效、快速、明确地利用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奠定材料基础。另外,本研究利用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分析,区分小麦背景中不同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确定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所归属的染色体,建立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1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体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鉴定,检测衍生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筛选包含42条小麦染色体和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2n = 44 = 22)。利用种子贮藏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A-PAGE)和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多位点EST-SSREST-STS引物835对,对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进行电泳检测和PCR分析,确定附加系的Ns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群关系,建立1Ns-7Ns的全套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分别利用当前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1CYR32Su11-14)和叶锈病小种(FHTTPHSTFHST)的混合小种对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1Ns7Ns二体异附加系抗叶锈病,2Ns3Ns4Ns5Ns二体异附加系抗条锈病,6Ns二体异附加系具有特殊的附小穗性状。农艺性状评估表明,全套二体异附加系(1Ns-7Ns)被引入了华山新麦草不同的优异基因,整体性状优于小麦亲本7182,是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的供体资源。

2.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SSR、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EST-STS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16-6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学和GISH表明16-6体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2n = 42 = 21)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被导入16-6,初步推测16-6为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利用位于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SSR引物对16-6进行PCR分析,确定了16-6中的2D染色体被代换。再利用位于小麦2DS2DL染色体上的16SSR标记和以pAs1为探针的FISH16-6进行鉴定,进一步确定了16-6中的2D染色体被代换。为了确定导入16-6中的华山新麦草和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关系,利用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780对多位点EST-STS引物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16-6进行PCR分析,确定了导入16-6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为2Ns最终确定16-62Ns(2D)二体异代换系。利用当前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1CYR32Su11-14),混合对代换系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16-6高抗条锈病。农艺性状评估显示16-6大穗、多花、多籽粒,其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小麦亲本7182,是进行小麦高产育种理想的供体材料。

3.利用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分析,区分小麦背景中不同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开发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4SCAR引物(RHS12RHS23RHS107RHS141)在华山新麦草和全套二体附加系中均扩增出了特异条带,2SCAR引物(RHS153SHS10)在华山新麦草和1Ns二体附加系中扩增出了特异条带,3SCAR引物(RHS7RHS14RHS103)在华山新麦草和5Ns二体附加系中扩增出了特异条带,而小麦亲本中均未扩增出相应条带。说明RHS12RHS23RHS107RHS141为华山新麦草基因组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RHS153SHS10为华山新麦草1Ns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RHS7RHS14RHS103为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这些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将被作为重要的工具用于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分子标记筛选鉴定。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全套异附加系和2Ns(2D)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与优异基因新种质的筛选,对于阐明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与小麦基因组间的遗传关系和更有针对性的利用Ns基因组中的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的获得,为早期准确、快速、高效地鉴别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外源染色体提供了有利工具, 提高了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鉴定效率。对进一步有计划地转移华山新麦草有益基因,创制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易位系或育种中间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公告

院(系、部)名称:农学院                学科专业:作物学 种子工程

研究生姓名:王婧              导师姓名:陈新宏           入学时间:2009.9

预答辩时间:  2014.2.25 15:00                       点:农学院多媒体教室

    一、学位论文题目:八倍体小滨麦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野生二粒小麦Iw3蜡质基因精细定位及分子机制探索    

二、学位论文预答辩委员会组成

组成

姓名

职称

/硕导

所在单位及学科专业

主席

陈耀锋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成员

赵惠贤

教授

博导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李建明

教授

博导

园艺学院 设施园艺学

胡银岗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马翎健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秘书

赵继新

副研究员

硕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三、论文摘要

滨麦(Leymus mollisNsNsXmXm, 2n=28)是滨麦属的一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种,具有大穗、多小花、耐盐碱、耐干旱、抗条锈、抗白粉等多种病害的优良性状;同时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2n=42)的亲缘关系较远,是小麦育种过程中重要的遗传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利用细胞学观察,原位杂交和贮藏蛋白电泳分析了滨麦和普通小麦品种7182的杂交后代,部分八倍体小滨麦(partial octoploid TritileymusM842-1,的染色体组成和构成以及外源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遗传变异,并进行了农艺性状评估和抗病性鉴定,描述其形态特征和抗逆性。具体结果如下:

1. 滨麦和普通小麦品种7182的杂交后代经过多代自交后,选育出部分八倍体小滨麦M842-1。对其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M842-1有丝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是2n = 56 = 28,遗传基本稳定。滨麦(L. mollis)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两种不同基因组序列作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842-1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14条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并且这14条染色体可以形成7对二价体,进而证明M842-1的基因组组成为AABBDDNsNs。贮藏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结果表明一些滨麦特异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条带在M842-1中表达,同时β-醇溶蛋白区出现一条新条带说明滨麦染色体在与小麦染色体重组时出现新的遗传变异。

2. M842-1的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滨麦Ns基因组染色体附加到小麦背景后,其种子大小与小麦亲本一致,而穗子的长度超过双亲并且叶片和茎秆的表面覆盖有蜡粉。抗病性鉴定的结果显示,成株期的M842-1表现出对当下流行的条锈病菌免疫,白粉病菌高抗的特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八倍体小滨麦M842-1可以用作小麦育种过程中的供体基因来源,为高产和高抗提供崭新和优异的基因改良。

角质层组成了植物体表最外层的皮肤,它的组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外形,并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成年植株表层由上表皮蜡质和角质膜层构成,其中上表皮蜡质的表面可形成一层与抗旱性相关的白霜,即角质层蜡质。角质层蜡质是植物自我防御的最后一道屏障,可以抵御病菌的侵染,昆虫的咬噬,防止空气污染物的沉积,减低UV辐射射线的伤害,降低非气孔性蒸腾。当植物收到水分胁迫时,通过角质层蒸发的水分对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var. dicoccoide, AABB, 2n = 28)是小麦的近缘种属,具有较高的杂种成活力,籽粒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粒大、抗病抗逆强等优良农艺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品质资源之一。本文对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抑制穗部颖壳蜡质形成的Iw3基因的分离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构建高精度连锁图谱;同时对近等基因系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失水率、叶绿素析出率以及基因表达水平情况的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3. 从遗传学角度来说,由Iw3引起的抑制蜡质现象属于剂量增加型的不完全显性基因。通过利用1BS染色体末端基因富集的优点,设计和开发出5个与Iw3共分离的分子标记;然后构建F2F3大规模分离群体,将Iw3定位于0.135cM的间距以内,两端的标记位点分别是Xpsp3000XWL3096,其中紧密连锁标记XWL3096的遗传距离为0.015cM

4. 电子显微镜扫描蜡质结构的结果显示,Iw3Iw3近等基因系的蜡质呈现点状分布,与iw3iw3密集的蜡质网状结构形成鲜明对比。GC-MS分析蜡质组成成分后发现该基因通过改变蜡质组成成分抑制蜡质的形成。与野生型的相比,Iw3抑制了β-diketoneβ-双酮)的形成,降低了47%的伯醇含量;但是醛类物质和烷类物质分别增加了400倍,5倍,从而导致颖壳蜡质总量降低30%。蜡质总量的下降会增加角质层的渗透性,说明蜡质在干旱敏感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53个蜡质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到在Iw3作用下有九个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发生变化,Cer4-1基因下调和其他5Cer4家族基因的上调,以及3KCS同系物的上调。所有的研究结果为Iw3 介导调节的蜡质代谢提供初步的勾画,并为彻底地图位克隆该基因位点及分析与蜡质合成相关β-diketone途径奠定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公告

院(系、部)名称:农学院                学科专业: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生姓名:靳凤               导师姓名: 马翎健            入学时间:2009.9

预答辩时间:  2014.2.25 16:00                      点:农学院多媒体教室

    一、学位论文题目:美国冬小麦赤霉病抗性指标鉴定及赤霉病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二、学位论文预答辩委员会组成

组成

姓名

职称

/硕导

所在单位及学科专业

主席

陈耀锋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成员

赵惠贤

教授

博导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李建明

教授

博导

园艺学院 设施园艺学

胡银岗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陈新宏

研究员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秘书

赵继新

副研究员

硕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三、论文摘要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 FHB)是世界湿润半湿润地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危害性和破坏力极大。由于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感染后易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毒素导致籽粒感染赤霉病,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并损害品质,危害人和牲畜的健康。目前已有相应的农田措施和生物杀菌剂配合使用,但效果不理想。种植赤霉病抗性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最近几年赤霉病在美国大平原冬麦区扩展迅速,因此,评估小麦赤霉病重要抗性指标、发掘赤霉病抗性种质、利用关联分析作图技术定位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或基因,将具有显著抗性数量性状位点的抗性材料用于小麦品种选育上,对于提高美国冬小麦赤霉病抗性、降低赤霉病危害和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363份具有显著代表性的硬粒冬小麦和软粒冬小麦为样本,通过重复性的温室针管接种赤霉病试验和大田针管接种结合赤霉病播撒试验,筛选赤霉病抗性材料、对赤霉病相关性状进行评价;利用不同方法测定赤霉病相关性状,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越性确定最适宜赤霉病评估的方法;以其中207份冬小麦材料,通过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检测,评估美国冬小麦品系的遗传结构、多样性及连锁不平衡;利用9000对高通量SNP标记和145SSR标记,对363份材料中的165份大平原区硬粒冬小麦品系进行被感染小麦发病率(PSS)和籽粒染病损害程度(FDK)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为在美国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出赤霉病抗性材料,363份冬小麦品系被用于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温室试验检测的平均PSS和大田试验检测的平均PSS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73, P < 0.001);而绝大部分待检测的材料呈现出中感或高感性状,其中7%的品系在温室试验中呈现较高的赤霉病抗性,而6%的品系在大田试验中表现较高抗性;19份材料携带来源于苏麦3号的Fhb1主效抗性片段(QTL),其平均PSS温室试验为29.8%,大田试验为25.1%44份材料不含有Fhb1基因片段,在温室和大田试验中均对赤霉病呈现高抗或中抗,这其中包括3份高抗材料、35份中抗材料及16份材料在温室和大田表现不同抗性的材料;未携带Fhb1基因片段的材料在温室和大田试验中表现出连续的赤霉病抗性,表明这些材料可以成为整合美国赤霉病抗性QTLsFhb1抗性的很好的种质资源。

2、赤霉病侵染后易造成籽粒染病损害(FDK)和脱氧瓜蒌镰菌醇累积(DON),致使产量和品质都下降。更加有效和可靠的病害评估方法对于成功鉴定赤霉病抗原和筛选抗性材料是十分必要的。为评估不同类型抗性的相关性,363份美国冬小麦品系(74份软粒冬小麦和289份硬粒冬小麦)用于温室和大田试验评估FDKDON含量。单籽粒近红外光谱法(SKNIR)分析FDKDON含量与视觉评估FDK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DON含量比较结果如下:视觉评估FDK分别与PSSr = 0.62, P < 0.001)、与SKNIR检测FDKr = 0.72, P < 0.001)、与SKNIR检测DONr = 0.68, P < 0.001)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SKNIR法检测的DONFDK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 = 0.95, P < 0.001),因此,视觉评估法和SKNIR法对于赤霉病抗性指标评价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检测了Fhb1对于赤霉病不同抗性指标的影响,引入到4个美国品种(WesleyTregoClarkHarding)中,其中WesleyTregoClarkFhb1近等基因系的FDKDON含量均比亲本有大幅度下降,表明Fhb1在美国冬小麦遗传背景中也能提高其赤霉病抗性。

3、利用均匀分布于小麦染色体组的168对分子标记对207份美国冬小麦种质材料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类分析表明冬小麦品系分为4个亚群较合理;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美国冬小麦品系遗传多样性偏低,硬粒冬小麦亚群H1H2遗传距离及软粒冬小麦亚群的H3H4遗传距离均较小,即亚群遗传背景差异越大,遗传距离越大;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美国冬小麦品系划分为4个亚群是合理的,与遗传背景和地理因素相关;美国冬小麦的连锁不平衡(LD)衰减距离短,平均衰减距离小于10cM,表明美国硬粒冬小麦关联分析中需要增加分子标记的密度。

4、为在美国冬小麦品系中鉴定赤霉病抗性QTLs或基因,选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分析来自于大平原区的165份冬小麦品系,这组材料已在温室中进行多重复的PSSFDK评估试验,基因鉴定通过145SSRSTS标记和9000SNP标记检测完成。关联分析模型比较确定线性模型Q3为最优模型,并检测到4SSR标记Xgwm2612D, Xgwm4933B, Xbarc1023B, Xwmc2737B1STS标记Xumn103B)与PSSFDK抗性显著关联(q < 0.1);两个SNP标记(IWA5426IWA92)(3B)与PSS抗性相关,而SNP IWA24933B)与FDK抗性相关;3BS上的QTL位于Fhb1区域,而2D染色体上的QTL主要在南部大平原区域的材料中检测到,7B染色体上的QTL主要在南部和北部大平原区域的材料中;而IWA24933BS上的Fhb1 QTL显著相关;而IWA5426IWA92很可能是3BS染色体上区别于Fhb1的一个潜在的QTL。试验检测出的显著性标记将有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在美国冬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工作中的开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公告

院(系、部)名称:农学院                学科专业:作物学 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生姓名:庞玉辉               导师姓名: 陈新宏            入学时间:2009.9

预答辩时间:  2014.2.25 17:00                       点:农学院多媒体教室

    一、学位论文题目: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二、学位论文预答辩委员会组成

组成

姓名

职称

/硕导

所在单位及学科专业

主席

陈耀锋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成员

赵惠贤

教授

博导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李建明

教授

博导

园艺学院 设施园艺学

胡银岗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马翎健

教授

博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秘书

赵继新

副研究员

硕导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三、论文摘要

滨麦是小麦族赖草属的一个四倍体野生植物,具有茎秆粗壮、大穗多花、抗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和抗多种真菌和细菌病害等特性,是麦类作物品种改良的优异种质资源。滨麦的Ns基因组来源于新麦草属的二倍体种,而Xm基因组的来源尚无最终定论。八倍体小滨麦是通过普通小麦品种7182和滨麦杂交,经幼胚拯救和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一个双二倍体材料,具有滨麦的大穗多花、茎秆粗壮、抗病抗逆强等优良性状,同时也具有籽粒不饱满,结实率低和晚熟等不利性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利用滨麦的优异性状,本研究利用八倍体小滨麦M842-16AABBDDNsNs2n = 56)与硬粒小麦品种D4286AABB2n = 28)杂交,后代进行了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调查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对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硬粒小麦D4286的杂交后代材料进行了鉴定。在F5-F7代,共筛选出来12个遗传稳定的小滨麦异代换系,包括3个含有2Ns染色体的二体异代换系(DM57DM4205DM5003)、4个含有4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92DM96DM110DM118)、5个含有6Ns染色体的多重异代换系(DM50DM99DM101DM108DM120)。此外,还鉴定出20多个同时含有Ns完整染色体和Ns易位染色体片段的小滨麦衍生系材料。

2)对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DM50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DM50染色体数目和构成为2n = 42 = 21IIGISH结果表明:DM50含有6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而稳定遗传;SSREST-STS分析结果显示:DM50缺失了小麦的3D6D7D染色体,转入了滨麦的3Ns6Ns7Ns染色体,是一个由36条小麦染色体和3对滨麦染色体组成的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农艺性状分析表明,DM50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株高、分蘖、穗长和千粒重等形状得到显著改良,且高抗叶锈病,同时出现自交结实率降低等不利性状。

3)对小滨麦二体代换系DM57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农艺性状分析。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DM57染色体数目和构型为2n = 42 = 21II;根尖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GISH结果表明:DM57含有2Ns染色体,并且能够正常配对而稳定遗传;SSRFISHEST-STS结果表明:DM57缺失了小麦的3D染色体,含有滨麦的3Ns染色体。所以DM57是一个由40条小麦染色体和13Ns染色体组成的遗传稳定的小滨麦3D/3Ns二体异代换系。与普通小麦亲本7182相比,DM57的分蘖、穗长和千粒重显著改良,高抗叶锈病,但是也出现了株高偏高、自交结实率降低等不利性状。通过以重复序列pAs1为探针的FISH结果的对比,发现DM57中的Ns染色体上的长臂端部、近端部以及短臂端部所显示的信号与3D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只是Ns染色体上缺少了3D染色体短臂中部的信号带。结合EST-STS分析结果,推断DM57中的Ns染色体是3Ns,而重复序列pAs1在该染色体上的杂交位点,则可以用来鉴定滨麦的3Ns染色体。

4)采用细胞学、GISHFISH技术和农艺性状分析对4个小滨麦多重异代换系(DM92DM96 DM99DM108)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DM92缺失了3D6D染色体,含有4Ns染色体;DM96缺失了2D3D染色体,含有4Ns染色体;DM99缺失了2D3D7D染色体,含有6Ns染色体;DM156缺失了3D5D7D染色体,含有6Ns染色体。

5)选用595对小麦ABD基因组上具有共线性的EST-STS引物,对含有滨麦Ns基因组的材料(八倍体小滨麦M842-16和滨麦)进行扩增分析。筛选滨麦Ns基因组出现特异条带的引物34对,其中第一同源群7对,第二同源群4对,第三同源群4对,第四同源群2对,第五同源群2对,第六同源群6对,第七同源群9对。这些引物可以作为检测小麦背景中滨麦Ns染色体的特异标记加以利用。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