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一:彩色小麦种植开发与功能农业发展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14:00—14:20
报告地点:农学院21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何一哲,男,196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系推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参加育成推广的“小偃22”等“小偃麦”系列品种为陕西省粮食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选育推广的“小偃15”为商洛贫困山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关键促进作用;在陕西省首先开展了彩色小麦育种和开发研究,育成的彩色小麦系列品种(系)为当前农业提质增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农企业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探寻了新出路。
主持国家推广项目和科研项目各1项,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2项、科研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1名)、三等奖2项(第1名、第7名)、二等奖2项(第10名、第24名);获2019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金奖1项(第1名);指导学生获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奖3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已实施转化;制订发布企业标准2件、课程标准1件、参加育成品种6个(其中国审1个)。发表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4篇,出版第一作者专著1部、第四作者专著1部。
报告题目二: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14:20—14:40
报告地点:农学院21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张仁和,男,1975年3月,博士,推广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2005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科研推广工作至今。2011年6月―11月赴日本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研修;2014年4月―2015年4月到美国普渡大学农学院做访问学者。2017年至今被聘为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目前主要开展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子课题、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重点产业链项目、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陕西省农业科技攻关等省部项目课题10多项。参与选育了7个玉米品种(排名第四和第五),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荣获部省科技奖励7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2项(排名第6)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
报告题目三:小杂粮抗逆高效栽培生理及技术研究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14:40—15:00
报告地点:农学院21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高小丽,女,博士,副教授,陕西省小杂粮(豆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995年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小杂粮优质抗逆高效栽培生理及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0多个项目。主持和合作选育小杂粮品种9个,制定小杂粮生产技术标准(规程)30余项,荣获各项奖励6项,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8部。
报告题目四: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与淀粉改良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15:00—15:20
报告人简介:郭东伟,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2000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农学硕士学位,并转岗至农学院遗传教研室任教。2003年免推转博,2007年12月获农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7月获加拿大NSERC资助,在加拿大AAFC开展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开展玉米籽粒发育与淀粉改良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种业专项基金、陕西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农业部援外项目、杨凌示范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10多个项目。合作选育了10个玉米新品种,以第一名序或通讯作者发表发表SCI论文20多篇,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9),2018年获杨凌示范区推广先进个人称号。
报告题目五:多胺对小麦弱势粒灌浆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15:20—15:40
报告地点:农学院21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刘杨,男,1984年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仲英青年学者”。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6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11年6月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迄今。2019年7月-2020年7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摩洛哥“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目前主要开展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攻关项目、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陕西省博士后基金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起草人制定杨凌示范区地方标准1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
报告题目六:黄土高原玉米和小麦产量提升和绿色生产可持续研究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15:40—16:00
报告地点:农学院21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秦晓梁,男,1982年生,河南辉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农学系副主任。2006年获河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目前主要开展旱区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研究,承担本科生《农业生态学》、《农作学》、《农业概论》等课程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6个项目。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Field Crops Research》等主流期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发表核心教改论文2篇,参编教材2部,申请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报告题目七: 小麦耐热性的分子基础探究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16:00—16:20
报告地点:农学院216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许盛宝,男,1974年10月生,新疆福海县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6月塔里木农垦大学农系农学专业毕业,2009年2月,获中科院植物所发育植物学博士学位,2009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11年-2013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9月加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的发掘、小麦耐热机理研究与小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承担本科生《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生《作物逆境生物学》等课程教学任务。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三项,参加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一项。第一通讯作者SCI文章二十余篇。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