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专题:科研进展分享与交流
报告时间: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16:30—18:00
报告地点:钉钉会议(线上)
报告题目1:盐胁迫下糜子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
报告人:袁雨豪
报告人简介:袁雨豪,女,农学院2017级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冯佰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糜子耐盐性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
报告主要内容:糜子对短期盐胁迫的响应,解除盐胁迫的恢复生长及对长期盐胁迫的适应。
报告题目2:苦荞调控粒宽候选基因的挖掘
报告人:李境
报告人简介:李境,男,农学院2018级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冯佰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物分子育种。目前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BMC Plant 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
报告主要内容:苦荞药食同源,具有生育期短、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然而与大宗作物相比,苦荞的研究基础薄弱,且产量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苦荞产业的发展,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是苦荞育种的长期目标。籽粒大小是影响苦荞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其三维结构决定(粒长、粒宽和粒厚)。本研究以200份表型变异丰富、有代表性的苦荞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多环境考察表型性状,开发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与目标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挖掘相应调控基因,以期为培育高产、优质苦荞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报告题目3:Deciphering the Distinct Mechanisms Shaping the Broomcorn Millet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Northern China
报告人:田礼欣
报告人简介:田礼欣,男,农学院2019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冯佰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措施对糜子生长及土壤微生物调控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发表论文四篇。
报告主要内容:糜子是我国北方传统的耐瘠薄小杂粮作物,糜子的产业发展对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从中国北方的12个糜子地中选择了根际样品,并使用扩增子测序研究了糜子根际细菌和真菌β-多样性的生物地理模式和驱动因素,以及它们在糜子中的共发生模式。具体来说,我们旨在解决以下问题:(i)糜子根际细菌和真菌β-多样性及其成分的生物地理模式是否存在差异?(ii)如果有,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环境变量还是地理距离?(iii)哪些环境因素主要驱动糜子根际细菌和真菌共生网络和群落结构?
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农学院
2022年5月25日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