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2009届毕业研究生答辩公告第 肆 号
答辩论文题目:谷子抗旱指标筛选、两个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及中国谷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研究生姓名: 孟庆立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何蓓如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陈 宏 教授(遗传学)
谢惠民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宋卫宁 教授(遗传学)
闵东红 副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秘书:冯 毅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26日下午14:30
答辩地点: 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为了挖掘和利用谷子水分高效利用的基因资源,本文首先对其抗旱性进行了评判,然后对谷子抗旱相关基因进行了同源克隆,并对不同干旱处理下两个抗旱相关基因进行了半定量RT-PCR验证,最后以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两种方式对谷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答辩论文题目:燕麦的耐盐性鉴定及中加部分燕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研究生姓名: 李建设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何蓓如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陈 宏 教授(遗传学)
谢惠民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宋卫宁 教授(遗传学)
闵东红 副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秘书:冯 毅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26日下午14:30
答辩地点: 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本研究首先对燕麦品种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进行了研究,鉴定出耐盐性较好的燕麦品种,以期找到燕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方法,为利用燕麦开发盐渍地迈出坚实的一步;其次,本研究还对中加部分燕麦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加燕麦种质间遗传多样性小于参试中国或加拿大燕麦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从而为利用加拿大燕麦种质拓宽中国燕麦遗传基础找到了理论依据。
答辩论文题目:小麦根系特性及其与抗旱节水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姓名: 关周博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何蓓如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陈 宏 教授(遗传学)
谢惠民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宋卫宁 教授(遗传学)
闵东红 副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秘书:冯 毅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26日下午14:30
答辩地点: 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研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根系特性,揭示其与抗旱性的关系,同时寻找和研究出一个简单、准确的鉴定抗旱节水型小麦品种的指标方法。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抗旱类型的小麦品种根系、胚芽鞘、伤流量和叶片细胞膜稳定性及剪穗后再生分蘖在干旱胁迫和自然降水(对照)条件下各自的特点研究,分析其性关性,为鉴定抗旱型小麦和旱地农业地区高效育种及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答辩论文题目: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研究
研究生姓名: 李 轲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胡银岗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何蓓如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陈 宏 教授(遗传学)
谢惠民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宋卫宁 教授(遗传学)
闵东红 副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秘书:冯 毅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26日下午14:30
答辩地点: 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为了加强YS型温敏不育小麦的育性遗传的研究,明确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控制方式,增进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特性和遗传机制的了解,本文首先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然后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温敏不育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
答辩论文题目:来自斯卑尔脱、莫迦小麦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比较及其1Bs染色体温敏雄性不育基因SSR标记
研究生姓名: 李峥峥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何蓓如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何蓓如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委员: 陈 宏 教授(遗传学)
谢惠民 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宋卫宁 教授(遗传学)
闵东红 副教授(作物遗传育种)
答辩秘书:冯 毅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26日下午14:30
答辩地点: 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为比较两种新型温敏不育系和1B/1R类型不育系在育性及重要性状上的差异,明确斯卑尔脱小麦和莫迦小麦的温敏不育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差异,本试验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⑴以1B/1R类型K型不育系K3314与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杂交F1为对照,利用这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分别与YS型温敏不育系YS3314和YM型温敏不育系YM3314杂交F1进行育性和重要性状比较分析; ⑵1B/1R型K型不育系K3314,YS型温敏不育系YS3314和YM型温敏雄性不育系YM3314与其相应保持系K3314B, YS3314B和YM3314B进行双列杂交,对其F1的自交育性进行等位性分析;⑶ 对YS型和YM型两种小麦温敏不育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从分子水平比较分析两个温敏基因的差异。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