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题目:施氮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变化及旗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吴清丽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廖允成(教授 博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张保军 教授
委员 李 军 教授 王朝辉 教授 海江波 副教授 冯永忠 副教授
秘书 韩 娟 讲师
答辩时间:2009年5月27日下午 2:30-6:3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本文针对不同施氮梯度对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规律及各器官干物质对形成籽粒的贡献、冬小麦旗叶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综合上述指标找出适宜关中平原旱作农田适宜的施氮量。西农9814为供试冬小麦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采集、室内测量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 不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各施氮处理对成熟期籽粒重的影响表现为T3>T4>T2>T1,其增加幅度为13%~35%,各营养器官的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以T3处理最高,T1最低,各处理均表现为T3>T4>T2>T1。
2 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变化:各处理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均在花后12d达到最大,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开始下降,到开花后24d开始急剧下降,各处理花后12~36d旗叶叶绿素的下降速率依次为:T1(92%)>T4(89.7%)>T2(87.8%)>T3(85%)。
3 施氮量对冬小麦旗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施氮量由0 kg/hm2增加到276 kg/hm2,冬小麦旗叶保护酶活性(SOD、CAT)显著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施氮量由276 kg/hm2增加到345 kg/hm2,冬小麦旗叶保护酶活性(SOD、CAT)不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答辩论文题目: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蒋会利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温晓霞(副教授 硕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张保军 教授
委员 李 军 教授 王朝辉 教授 海江波 副教授 冯永忠 副教授
秘书 韩 娟 讲师答辩时间:2009年5月27日下午 2:30-6:3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通过研究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土壤肥力的影响,得出当施氮量为276kg/hm2时,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4.6%。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基追比为播前和拔节期各施50%时,小麦营养器官的氮素含量最高。不同基追比下,不同生育期小麦叶片、茎秆+鞘氮素含量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施氮量与基追比互作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叶片氮素含量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基追比下,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均以播前和拔节期各施50%处理最大,播前全施处理最小。最终得出结论在本试验的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为207~276 kg/hm2,采用播前和拔节期各施50%的施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构成因素,不会造成氮素在土壤中的过量残留,是关中地区比较适宜的施氮量和施氮模式。
答辩论文题目:西北地区农作制度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
研究生姓名:吴艳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廖允成(教授 博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张保军 教授
委员 李 军 教授 王朝辉 教授 海江波 副教授 冯永忠 副教授
秘书 韩 娟 讲师
答辩时间:2009年5月27日下午 2:30-6:3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本文借助农业系统工程、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资源经济学、土壤学、农业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农业年鉴进行统计与分析,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演变是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宁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
(2)粮食作物总产量的演变为西北五省粮食作物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较为干旱的新疆粮食作物产量位居五省之首,甘肃省粮食作物产量是五省最低。
(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演变为西北五省油料播种面积总体看来在增加,但所占百分率除青海省增加外,其余四省均在减少。
(4)油料作物总产量的演变为随着油料作物总产量的增加,所占百分率在不断增加,但是甘肃?宁夏和新疆三省(自治区)中油料作物所占百分率是在下降的
(5)糖料作物播种面积演变为西北五省糖料作物播种面积总体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这一特点在西北不同省区有所差异。
(6)糖料作物总产量的演变为西北五省区糖料作物总产量从1978年到2004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2.西北地区农田土壤培肥的演变规律
(1)原始的农田土壤培肥:该阶段主要是依赖于自然培肥,靠抛荒、休闲养地,该阶段形成只用地不养地的特点。
(2)传统的农田土壤培肥:该阶段主要以有机肥为主进行农田土壤培肥,自不同的时期培肥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3)现代的农田土壤培肥:该阶段主要形成了以有机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化肥为主培肥及平衡高效施肥的几个历史时期,在该阶段粮食作物产量大大提高,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西北地区土壤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西北地区的土壤耕作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原始的土壤耕作,主要使用石制或木质工具对土壤进行简单的抛耕;(2)传统的土壤耕作,使用牛耕和金属工具进行土壤耕作可大大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现代的土壤耕作,运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机械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率、节省劳动力,为农业生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着土壤耕作工具的进步,土壤耕作技术和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
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农用工具因素 (2.)土壤耕作措施因素 (3) 种植模式因素(4)政策和科学技术因素(5)人口增长因素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