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农学院2009届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公告第 十一 号

作者:         发布日期:2009-05-27     浏览次数:

     

答辩论文题目:苦荞化学成分研究

研究生姓名刘春花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柴岩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胡银岗 教授

委员:谢惠民 教授    教授   朱瑞祥 教授   王鹏科副教授

秘书:高小丽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6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苦荞是一种独特的药食同源作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降血糖、降血脂功效显著,更可用来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疾病。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苦荞种植的地区一般比较偏远落后,大都分布在我国西部贫困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如能充分利用这一天然资源,从苦荞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改变农业产品结构和使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均有良好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以苦荞西农9920植株粉末为材料,分别用不同的提取方法进行苦荞黄酮的提取,根据类黄酮的得率选出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然后选取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对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提取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进而对苦荞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对苦荞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分析比较5种常规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利用超声波可以加速有效成分进入溶剂,从而提高提出率,缩短提取时间,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为最佳的提取方法。

2.优选了超声波法提取苦荞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声波法优于常规热回流法;超声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使用80%乙醇,在温度75℃,料液比120条件下超声波辅助提取20min。在最佳条件下提取,超声波法的单次黄酮提取率可达95%以上;连续提取2次,黄酮的总提取率可达99.7%。

3.通过试管预试法对苦荞全株粉末进行了系统预试可初步确定:该植物含有酚性成分,糖、多糖及苷类成分,黄酮及苷类,内酯、香豆素及苷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可能含有鞣质,生物碱,不含皂苷,甾体萜类成分,蒽醌及苷类,强心苷,挥发油、油脂类。

4.95%的工业乙醇提取苦荞全株粉末,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后,先反复沉淀除去大量芦丁粗品,然后将浓缩液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成五部分,然后用氯仿、甲醇、水剃度洗脱,最终得到8个比较纯的化合物,经鉴定后确定为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山奈酚、β-谷甾醇、胡萝卜苷、蔗糖、果糖。

 

答辩论文题目:糜子核心种质构建及其多样性分析

研究生姓名张志芬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柴岩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胡银岗 教授

委员:谢惠民 教授    教授   朱瑞祥 教授   王鹏科副教授

秘书:高小丽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6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糜子起源于我国,无霜期短、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少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广大旱作农业区是糜子的主要生产区。糜子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源。我国糜子资源丰富,但是研究基础低,尤其关于糜子核心种质构建及多样性研究报道鲜见。植物资源是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在植物遗传及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糜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构建核心种质,对促进糜子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根据地理来源把糜子资源分成若干组,依据表型数据筛选出能够代表全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和优化蛋白的提取条件,采用SDS-PAGE研究糜子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糜子的品种改良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所得的结论如下:

1)利用地理来源将糜子资源分成不同的组,在每组内以10%的比例取样,如果只有1-2个材料的全选,对896份材料按国家区试标准进行考种,统计了株高、分蘖、主茎节数、主茎穗长、穗分枝、单株穗数、抗旱性、千粒重、籽粒颜色、出苗、抽穗、开花、成熟、生育期14项性状。通过对表型数据的分析,从896份糜子资源中选出152份核心种质,通过对核心种质的群体覆盖率、变异系数符合度、极差变幅吻合度等指标进行检验,并对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种质具有一定得代表性。

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蛋白的提取条件,试验的结果表明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醇容蛋白的最佳提取时间有所不同,4个因素中固液比是影响各个蛋白组分提取的主要因素。其次,影响清蛋白的提取的因素是温度,影响球蛋白提取的因素是时间,影响醇容蛋白和谷蛋白的提取率的因素是提取液浓度。

3)通过改进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糜子资源籽粒贮藏蛋白组分进行多样性分析。试验结果说明通过SDS-PAGE的方法可以得到糜子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清晰的条带。在14.4Ku-94.0Ku,清蛋白有10-12条带,谷蛋白有1011条带,球蛋白有9-11条带,相比较而言球蛋白的多样性高一些。

4)本研究采用SDS-PAGE对我国糜子110份资源的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糜子材料的多样性不是很高。糜子籽粒球蛋白谱带在20.0Ku- 66.2Ku以及66.2KD-45.0Ku之间的两条带出现的几率是100%,条带染色深而且宽,说明分子量在20.0Ku-66.2Ku之间的蛋白含量占总含量的比例较高。谱带差异只有在26.0Ku- 20.0Ku之间的一条带,谱带强度有明显的不同,说明其蛋白含量的不同。总蛋白主要差异谱带集中在45.0Ku-66.2Ku,在此区间有3条带,中间的一条带品种之间差异显著。

 

 

答辩论文题目:绿豆叶片衰老的细胞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研究

研究生姓名夏明月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柴岩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胡银岗 教授

委员:谢惠民 教授    教授   朱瑞祥 教授   王鹏科副教授

秘书:高小丽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6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绿豆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豆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其营养丰富,药食同源。绿豆对人们生活得影响越来越大,对其研究也就越来越迫切。然而关于其叶片衰老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及超微结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绿豆叶片衰老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探索开花结荚期绿豆叶片的衰老生理,对绿豆品种改良和优质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选用高产品种(系)冀绿9802和保942-34与低产品种(系)2002-4-162001-569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的手段,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品种绿豆功能叶片在开花结荚期的结构差异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开花结荚期,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品种(系)主茎开花节位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均趋于减小。不同节位叶片相比较,主茎开花节第三节叶片>第二节>第一节。花荚盛期后,叶片结构自下向上开始衰老,叶肉细胞逐渐解体,栅栏组织排列趋向紊乱,细胞数量减少。不同品种(系)间叶片厚度在花荚盛期后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系)间叶片厚度在花荚盛期后存在极显著差异。高产品种(系)叶片栅栏组织较发达,排列比较紧密,从叶肉细胞的整个解体过程看,高产品种(系)叶片结构衰老缓慢,到完熟期时叶肉细胞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叶绿体,使其生育后期光合生产力较高;而低产品种(系)到完熟期前叶肉细胞几乎全部解体。

2高产品种(系)的绿豆三片功能叶叶肉细胞均较低产品种(系)短,且随着叶位的升高,叶肉细胞长度也随之升高,而且三片功能叶叶肉细胞长度在品种间达到极显著性差异。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含量随着叶位的升高而增多,高产品种均较低产品种多。同叶位不同品种间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含量有极显著差异。

3)绿豆开花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品种(系)主茎开花节位叶片叶绿体开始衰老。不同节位叶片多片层(20个片层以上基粒)组成的基粒垛所占的比例不同。在生育的各个时期,主茎开花节第三节叶片最高;主茎开花节第一节叶片最低。在同一叶位的叶片,随着开花结荚时期的延长,高基粒片层的基垛是先增多而后减少的。不同品种的高基粒片层的基垛也不同,高产品种(系)冀绿9802和保942-34要比低产品种(系)2002-4-162001-569高。

 

 

答辩论文题目:糜子叶片衰老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研究生姓名慕芳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冯佰利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胡银岗 教授

委员:谢惠民 教授    教授   朱瑞祥 教授   王鹏科 副教授

秘书:高小丽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6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糜子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光合利用率强,生长迅速,且耐旱、耐瘠薄等特点。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作为医食兼用的重要食品资源,糜子在现代功能型食品开发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因而,探索糜子植株生育特性和结构特性,提高糜子产量和品质,研发糜子功能产品,促进糜子产业化进程,对增进糜子产区农民收入,减轻国家粮食区域平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糜子叶片作为糜子籽粒的源,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产物的生产者,在提高产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近年来选育的糜子品种为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投射电镜对糜子叶片衰老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较为系统研究了糜子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籽粒灌浆期糜子叶片结构的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不同糜子品种在扬花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末期叶片的结构特征及叶片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显示,各品种的叶片衰老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表现为灌浆中期以前,叶肉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小,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量较多,排列也很整齐,灌浆中期以后,叶片迅速衰老,细胞间隙较大,倒二叶、倒三叶的叶绿体全部解体,旗叶中个别细胞含有少量的叶绿体,叶肉细胞也开始解体。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其中,陇糜8号的叶片最厚,叶脉间距最小,上下角质层均比其他两品种的厚,叶细胞最大,所表现的抗旱性为:陇糜8号>内糜5号>榆糜3号。

2)糜子品种叶片表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糜子的表皮由长细胞、泡状细胞、气孔、表皮毛组成。气孔由四个细胞组成且整齐的排列在上下表皮上,气孔下陷,均有蜡质覆盖,上表皮覆盖的蜡质平滑,下表皮蜡质粗糙且有多数片状突起,上表皮气孔密度小于下表皮。上下表皮都覆盖有表皮毛,表皮毛有三种类型,表皮长毛、刚毛和棍棒状短毛,上表皮毛分布相对稀疏,下表皮毛相对密集。上下表皮均有较厚的角质层覆盖。用E-尺测量各项指标显示,陇糜8号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内糜5号、榆糜3号。

3)糜子各生育期叶片结构特征及叶片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陇糜8号在灌浆中期叶片叶绿体中基粒片层数大于20的基粒高片层数所占的百分率最高。各叶位在各生育期进行比较,各品种高基粒片层数变化趋势一致,其中旗叶所占的百分率为最大。表明旗叶的叶片叶绿体内膜系统最发达。进入灌浆中期,各品种叶片结构均出现变化,叶片迅速衰老。细胞解体,细胞间隙增大,叶绿体数目减小,叶绿体基粒片层、基质片层解体,嗜锇颗粒变大增多,胞间连丝受到阻碍。

 

 

答辩论文题目: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抗旱性指标鉴选研究

研究生姓名何海英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冯佰利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胡银岗 教授

委员:谢惠民 教授    教授   朱瑞祥 教授   王鹏科 副教授

秘书:高小丽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6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干旱是制约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冬小麦抗旱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性状,如何准确快速地鉴定品种抗旱性对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小麦高产、稳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以耐旱性不同的8个小麦品种晋麦47、小偃6号、陕229、长武134、小偃22、中旱1109430NR9405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PEG-6000浓度下小麦品种种子萌发期、苗期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小麦生育后期田间和防雨旱棚池栽条件下小麦旗叶的抗氧化保护机制,光合特性,以及农艺形状的特性,各生理生化指标和农艺性状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冬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和鉴定方法。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苗期渗透胁迫试验中,形态指标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鞘长和主胚根长度、株高对不同抗旱性的指示作用明显,与产量呈正相关,均达显著性差异,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晋麦47和小偃6号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株高较高,胚芽鞘和主胚根长度较长,平均值较大。生理生化指标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系统指标SODPOD活性、MDA含量、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在渗透胁迫下的变化规律与品种抗旱性趋势一致。

2)生育后期水分胁迫试验中,测定的SODPODMDA、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与苗期渗透胁迫的结果吻合较好,与品种抗旱性呈明显的相关性关系,所以SODPODMDA、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作为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CAT活性与SODPOD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CAT活性,在水分胁迫下CAT活性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水分胁迫下MDAO2-与产量呈负相关并达显著水平,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积累MDAO2-较少,上升缓慢,而抗旱性弱的参试品种积累的MDAO2-较多,上升较快。光合指标PnGsTr与产量呈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而CiPnGsTr与产量呈负相关达显著水平,品种抗旱性越强,PnGsTr越高,Ci越低。水分胁迫下,小麦株高降低、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减少,不育小穗数增加,各品种在水分胁迫下都存在显著差异,抗旱性强的品种晋麦47和小偃6号农艺性状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抗旱性弱的品种9430NR9405受水分胁迫影响比较大,各品种的抗旱指数差异明显。在水分胁迫下,产量与单株穗数、穗粒重、千粒重、株高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达极显著水平,与株高达显著水平;产量与无效小穗数呈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3)利用抗胁迫系数这一指标(各品种测定值与对照的比值),确定各品种抗旱性能力与现有抗旱性信息相比较,所得结果相符,在今后的抗旱性鉴定中可以使用抗胁迫系数作为鉴定的方法指标。

 

答辩论文题目:荞麦植株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研究生姓名巩巧玲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冯佰利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胡银岗 教授

委员:谢惠民 教授    教授   朱瑞祥 教授   王鹏科 副教授

秘书:高小丽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6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我国荞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与其它作物相比,荞麦县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然而、由于荞麦产量较低、科研起步较晚、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产量和品质起起决定作用的植株代谢生理特性缺乏系统研究,栽培管理粗放,单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加强荞麦品种选育,探索荞麦植株生发育特性,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成为荞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榆荞-4、北早生、西农9976和温莎四个荞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较为系统研究了荞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植株代谢的相关生理参数----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氢酶(CAT)、叶片过氧化物酶(POD)等指标;并对荞麦幼苗抗旱性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了以下结论:

1)开花至成熟期间,不同基因型荞麦叶片衰老进程存在着明显差异。与甜荞西农9976相比,苦荞西农9920生育后期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小,SODCAT活性下降缓慢,MDA含量增加幅度小,叶片功能期长,衰老慢,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生产实践中,有效控制或延缓荞麦开花节叶片的衰老进程,延长叶片功能期,对提高荞麦产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参试荞麦品种干物质的积累遵循logistic 曲线变化,呈现出“慢―快―慢”的增长规律。在出苗后15天以前生长比较慢,出苗后15天至出苗后35天生长最快,而出苗35天以后又放慢生长,出苗后55天又出现干物质消耗现象。

3PEG模拟干旱胁迫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荞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SODPOD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而MD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与其他甜荞品种相比,西农9976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SODPODCAT活性峰值最大,且活性最高值出现时间最晚,后期维持较高的酶活性,同时具有较低的MDA含量。

 

答辩论文题目:黄土高原春玉米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机理研究

研究生姓名刘鹏涛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冯佰利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胡银岗 教授

委员 谢惠民 教授    教授   朱瑞祥 教授   王鹏科 副教授

秘书 高小丽 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6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会议室

内容简介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域;传统的耕作制度使地表裸露、土层疏松、蒸发强烈,是引起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发展与当地农业环境配套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及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揭示保护性耕作体系实际生产应用中对农田土壤和生物环境的影响,本试验在陕北黄土高原区的黄陵县开展春玉米保护性耕作试验,采用配套农机具和杂草防治措施综合实施下整套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土壤中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养分、土壤酶活性的指标在玉米生长发育时期各阶段的动态变化和不同耕作措施下农田作物生长情况以及田间杂草发生情况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两年试验结果中,保护性耕作下均提高了播种前20-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有利于作物苗期生长;试验第三年保护性耕作在各个时期深层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0-200cm土壤储水量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处理平均高出23.44mm在干旱阶段差距更为明显。

2)保护性耕作下,0-10cm表层土壤容重由2007年平均1.23g/cm3下降为20081.19g/cm3,传统耕作则由1.21g/cm3上升为1.28g/cm3,试验后期保护性耕作容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容重则在作物生长前期与保护性耕作接近,后期逐渐增大与传统耕作差异不大。

3)保护性耕作,土壤温度日变化表现为单峰,0-10cm土壤保护性耕作拔节期附近日最高温比传统耕作降低3.3-4.4日温差比传统耕作低4.9℃;吐丝期时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之间差距不大。15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稳定,保护性耕作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要略高于传统耕作0.3-1.0

4)试验处理第三年,保护性耕作下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40cm深度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P<0.05),且随春玉米生育期为上升趋势;全磷含量在0-20cm表现与有机质含量相同变化,但在20-40cm为降低趋势,收获后比播种前减少了4.9%;全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P<0.05),提高了11.6-13.8%;速效氮含量0-40cm比传统耕作高出10.1-13.9%;速效磷含量在0-20cm相比传统耕作显著降低了30.2%(P<0.05);速效钾含量在0-40cm均低于传统耕作。传统耕作下0-40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随春玉米生育时期均表现下降趋势,全磷含量为上升变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为上升趋势,速效钾、速效磷为下降趋势。

5)保护性耕作下,0-40cm土壤蔗糖酶活性相比传统耕作提高了37.4-77.9%,脲酶活性提高了44.1-49.1%,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17.5-28.5%,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8.3-9.0%;多酚氧化酶虽然相比传统耕作降低了5.2-15.7%,但收获后与播种前相比为明显增加趋势。传统耕作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随后为不断降低变化;且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下降趋势。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随春玉米生育时期变化与传统耕作变化趋势一致,但酶活性要高于传统耕作;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保护性耕作一致。

6)传统耕作下春玉米生长中期次生根条数和生物量积累等指标要高于保护性耕作,但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则保护性耕作表现更好;保护性耕作降低了吐丝期春玉米茎粗和穗位叶面积,但千粒重相比传统耕作提高了15.5%(P<0.05);先正达包衣剂和植保措施对千粒重也有提高作用;保护性耕作相比传统耕作增产约18.34%,不同植保措施下金都尔耕杰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为25.31%。

7)播种期以后保护性耕作下农田杂草发生量高于传统耕作11.9-154.3%,金都尔耕杰处理(96%金都尔乳油1050mL/hm2播后封闭处理和55%耕杰1800ml/hm2+专用助剂于玉米24叶期喷雾处理)表现出对各类杂草综合较高的防效。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