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农学院2009届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公告第 十三 号

作者:         发布日期:2009-05-28     浏览次数:

     

 

 

答辩论文题目: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选育及其花药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研究生姓名:李慧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胡胜武(教授 博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高翔 教授

委员 张显 教授  董振生 研究员  王栓全 教授  徐爱遐 教授  

秘书 李向拓 助研

答辩时间:2009528 73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内容简介:

本课题组利用引进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杂交种皖油14”(原代号Co22)为试材,利用自交、杂交和测交的方法,经过多年选育得到了纯合两型系、临保系。本研究拟对该套材料的选育,该套材料不育基因与其它油菜不育类型不育基因的关系以及杂合不育系与其全不育系的雄蕊败育的细胞学特点做以报道,以期为该类材料在油菜杂种优势育种中的进一步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答辩论文题目: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生理生化、超微结构及遗传特性研究

研究生姓名:刘海衡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胡胜武(教授 博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高翔 教授

委员 张显 教授  董振生 研究员  王栓全 教授  徐爱遐 教授  

秘书 李向拓 助研

答辩时间:2009528 73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本课题组自主发现并选育的芥菜型油菜叶片黄化突变体L638-y为材料,对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光合素含量、光合特性、同工酶、叶片总蛋白、叶绿体超微结构及遗传等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涉及的生理生化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在3-5叶期和越冬期,黄化突变体L638-y叶片Chla、Chlb、 Caro等光合色素含量均极显著下降,从返青期开始植株有复绿现象,始花期植株各类色素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且黄化突变体L638-y植株不同叶位复绿程度不同,叶龄越大,各类色素含量越接近其野生型;不同时期及不同叶位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与表型观察结果相吻合。抽薹期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其野生型L638-g,而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极显著高于其野生型L638-g。

2.子叶期黄化突变体L638-y子叶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的叶绿体数与其野生型L638-g差异显著。子叶期和3-5叶期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叶片中,叶绿体数目较少且结构简单。抽薹期不同叶位间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差异较大,黄叶和黄绿叶叶绿体结构较其野生型简单,发育不完整,光合产物积累少;复绿叶叶绿体结构基本发育完整,接近野生型,光合产物积累较多。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从新生叶向老叶发育过程中,有复绿趋势,复绿前后叶片表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三者之间相互吻合,且复绿后与其野生型L638-g叶片基本接近。

3.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发现4条差异带EST-6、EST-8、EST-9、EST-11,淀粉酶同工酶酶谱发现一条差异带AMY-1,过氧化物酶的条带数目和亮度均无明显差异。

4.优化建立了一套油菜不同部位高质量总蛋白提取方法和双向电泳体系,并在突变体L638-y-Y与其野生型L638-g叶片中平均分别检测到905和818个蛋白点,黄化突变体平均增加了87点,分析得到上调蛋白61个,其中有17个为黄化突变体L638-y特异表达蛋白,与野生型间表现为有无差异;下调蛋白34个,其中14个为野生型L638-g特异表达蛋白,与突变体间表现为有无差异。

5.芥菜型黄化突变体L638-y的黄化性状受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答辩论文题目:油菜两种生态雄性不育系的特性、细胞学及遗传研究

研究生姓名:孙晓敏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胡胜武(教授 博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高翔 教授

委员 张显 教授  董振生 研究员  王栓全 教授  徐爱遐 教授  

秘书 李向拓 助研

答辩时间:2009528 73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373SH50S两种生态不育材料和3个油菜高代自交系川209012BCZ803为亲本,结合大田育性调查和人工气候箱温度处理,通过回归分析和二维散点图分析,推测373SH50S的育性变化临界温度和感应时期;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揭示373SH50S雄蕊败育的细胞学时期和特征;通过对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确定373SH50S的遗传行为

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油菜生态不育的机理和杂交种选育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答辩论文题目:甘蓝型油菜白花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的选育与研究

研究生姓名张雪梅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董振生 研究员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高  教授

委员:张  教授   胡胜武 教授   王栓全 教授   徐爱霞 副教授

秘书:董军刚 讲师

答辩时间:2009528日晚上730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内容简介

油菜杂交优势利用途径主要有三系法和两系法。三系法的利用中包括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三系配套制种,其中细胞核雄性不育制种中又主要包括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和隐性上位互作控制的不育系。

试验所用材料为2004年陕西省区域试验编号为“8”的材料中产生一株白花突变单株。随即套袋自交,次年产生花色和育性的分离。经研究认为,该不育材料育性由3对隐性基因控制,即2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ms1ms2ms2)和1对隐性抑制基因 (rfrf)。研究过程中,因该种核不育的育性分离比例与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核不育的几乎相同,为避免二者混淆,特采用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次年再用临时保持系(TAM)与其F1代测交的方法来判断。隐性抑制基因互作控制的核不育材料的育性分离比例中出现了一种可育与不育之比为71的分离比例,这是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核不育所不能产生的。

花色的遗传分析表明,白花性状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当基因型为WW时表现为白花,基因型为Ww时表现为黄白花,基因型为ww时表现为黄花。根据花色遗传的规律,已经选育出白花临时保持系,可容易区分于其他可育株和其他品系。同时,在不育株中还发现花斑性状,推测其为伴性遗传,且受隐性基因控制。花色性状的研究,可对育种工作提供更为简便的性状标记方法,具有很好的研究潜力。

在不育类型研究上,试验首先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1665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药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1)不育株花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出现异常,部分花粉母细胞细胞分裂相不均等分裂或分裂异常,导致部分四分体形状异常。(2)不育株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开始生长膨大,单核花粉时期出现液泡化和巨型化,侵占药室,使得小孢子不能正常释放或无法继续发育;部分释放出的小孢子未及时形成花粉壁,阻碍花粉继续发育,不能发育形成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导致花药败育。

在不育机理研究方面,试验从游离氨基酸入手,以黄花可育株各个时期花蕾为对照,分别测定黄花不育株与白花不育株各时期花蕾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以了解游离氨基酸在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的影响,探索游离氨基酸含量在白花与黄花不育株之间存在的差异。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