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题目:黄土高原旱地麦玉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
研究生姓名:赵洪利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李军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贾志宽 教授
委员:张保军(教授) 廖允成(教授) 郝明德(研究员) 张睿(研究员)
秘书: 冯永忠(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30晚7: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内容简介:
针对陕西渭北旱塬冬小麦和春玉米田传统耕作蓄水保墒效果差、水蚀和风蚀威胁严重等问题,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保护性耕作的蓄水保墒效应和增产效果。明确栽培措施保持良好土壤结构及促进土壤养分活化的机理;分析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增产原因。评价和筛选与当地降水资源状况和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保护性轮耕模式,为大田生产上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答辩论文题目: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粮食作物轮作效应模拟研究
研究生姓名: 孙剑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研究生
指 导 教 师: 李军教授
主席: 贾志宽 教授
委员:张保军(教授) 廖允成(教授) 郝明德(研究员) 张睿(研究员)
秘书: 冯永忠(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30晚7: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在黄土高原西北部半干旱偏旱区,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少雨和苜蓿生长强烈耗水作用,旱作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和草地退化现象日益突出,退化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恢复和土地高效利用问题亟待解决。通过雨季休闲或与耗水量较小的粮食作物轮作等方式,可以克服和缓解苜蓿草地高强度耗水效应,促进苜蓿草地深层土壤湿度逐步提高和恢复。本文在苜蓿草地以及轮作粮田产量调查和土壤水分野外测定基础上,应用美国研制的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EPIC0509版,模拟研究了1960~1999年期间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草地及其轮作粮田水分生产力和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确定了与当地降水条件相适应的苜蓿草地利用年限与高产稳产型的苜蓿―粮食作物轮作方式,为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可持续利用和旱地作物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答辩论文题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粮食作物轮作效应模拟研究
研究生姓名: 王美艳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研究生
指 导 教 师: 李军教授
主席: 贾志宽 教授
委员:张保军(教授) 廖允成(教授) 郝明德(研究员) 张睿(研究员)
秘书: 冯永忠(副教授)
答辩时间:2009.5.30晚7:00
答辩地点:农学院会议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本研究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深层土壤水分及苜蓿连作8年翻耕后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农田的深层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深层土壤干燥化特征,探讨了采用草粮轮作方式对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在组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逐日气象要素序列、典型土壤剖面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参数、田间耕作措施、肥料特性参数和种植制度等数据库基础上,借助美国研制的EPIC0509模型,模拟研究了1~15年生苜蓿草地水分生产力和土壤干燥化效应,并设置了7年生苜蓿与24年连作马铃薯、连作春小麦、连作春玉米、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PPW)和马铃薯-马铃薯-春玉米(PPM)等5种苜蓿―粮食作物轮作的长周期定量模拟试验,定量地和动态地模拟分析苜蓿草地轮作不同类型粮食作物后的逐年产量变化、深层土壤干层湿度恢复规律,依据长周期定量模拟试验结果,选择适应不同降水类型区的最优苜蓿―粮食作物轮作方式。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