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题目: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研究生姓名:钱雪娅
研究生类别:学历博士
指导教师:王 辉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郭蔼光 教授
委员:张改生 教授、吉万全 教授、王成社 教授、赵惠贤 教授
秘书:闵东红 副研
答辩时间:2009年5月31日 14:30分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多媒体室
答辩内容简介:
干旱是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小麦对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开展小麦抗旱相关复杂数量性状的QTL定位和遗传剖析,增强对这些性状遗传基础的认识,对于提高抗旱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利用小麦抗旱性强的旱地品种旱选10号与水地高产品种鲁麦14杂交创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doubled haploid lines,DHLs)(共150个株系)为遗传研究材料,(1)考察不同年份和地点田间小麦重要形态性状(灌浆期上部3叶长、宽以及叶基角、穗下节长、株高)、生理性状(叶片持绿性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生育期(抽穗期和扬花期)和产量相关性状(穗长、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籽粒长、籽粒宽以及千粒重);(2)考察不同播种深度(3 cm、6 cm和9 cm播深)、PEG(polyethylene glycol)处理和对照条件下的胚芽长、胚芽鞘重、幼苗株高,以及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的幼苗生物学产量。对这些性状进行QTL定位、效应分析以及相关QTL位点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探讨了环境条件对目标性状的影响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揭示了这些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和QTL表达规律,为发掘小麦重要形态、生理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稳定表达的加性QTL位点和QTL热点区域对于进行QTL的功能研究及图位克隆具有重要意义。
答辩论文题目:大穗小麦西农9814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性状改良研究
研究生姓名: 闫林
研究生类别: 学历博士
指导教师: 王辉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郭蔼光 教授
委员:张改生 教授、吉万全 教授、王成社 教授、赵惠贤 教授
秘书:闵东红 副研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31日下午14:30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室
答辩内容简介: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群体穗数达到一定限度后,增加单穗粒重是提高品种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大穗型高产、超高产品种选育受到小麦育种界的重视。
西农9814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课题组从西农1718与临旱957杂交后代中选育的遗传性稳定的大穗型小麦品系,综合性状优良,单穗粒重2.5克以上,有显著的穗重优势。但其叶大,穗数少,群体无优势。因此,对其进行遗传改良,适当缩小叶面积,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小(中)叶、多蘖(穗)大穗型品种,利用单穗粒重和群体穗数双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大穗小麦的产量潜力。为了能有效的对西农9814进行遗传改良,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主要性状的分析和遗传研究,期望对其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