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题目:《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cMDH的克隆与表达》
研究生姓名: 张龙雨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自发现小麦雄性不育以来一直受到本领域众多科学家的广泛重视,对于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而雄性不育是作物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基础,揭示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对杂交小麦的生产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基此,本研究以一个与胞质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同源的序列为研究的出发点,探讨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基因与小麦雄性不育的关系。
试验以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A)和其近等基因系BC5F1为试验材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分析比较了苹果酸脱氢酶在小麦可育株和不育株中幼穗和花药的活性变化;(2)以与胞质苹果酸脱氢酶基因高度同源的EST序列为模板,应用电子克隆技术拼接了该基因的序列,据此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该基因,对扩增到的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胞质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在小麦不育系及其近等基因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
答辩论文题目:一例特异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育性基因特异性及杂种F1代mtDNA的RAPD标记与克隆和测序
研究生姓名: 孙瑞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本论文首先以具有二角山羊草(Ae.bicornis)细胞质的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中所存在的两种不育形态亲本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对其线粒体DNA进行分析,然后对特异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从分子机理上探索这两种不育类型的差别及二角型花药外露不育转化为二角型花药不外露不育的可能原因;进而以揭示该不育性与线粒体DNA之间的可能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机理奠定基础。
此外,鉴于上述两种不育系材料的杂种F1,利用RAPD技术对其线粒体DNA进行分析,从分子机理上探索了杂种F1的差别及母本和F1是否具有相同的扩增图谱,因为在理论上母本和F1具有相同的细胞质。本研究采用RAPD技术,对两组特异细胞质花药外露、不外露F1代材料之间的变异分析,旨在探讨其从线粒体基因组上寻找与不育相关的差异片段,为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答辩论文题目: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能及其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李建超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利用小麦细胞质不育系选育新品种是实现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杂种优势利用目前已成为农业研究中创造新种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玉米、水稻、高粱、油菜等作物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研究立足应用,以系列同核异质、异质同核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系列亲本恢复系为材料,对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恢复规律;粘类不育系材料与常规恢复系亲本的F1杂种优势;及粘类小麦产生单倍体规律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下述重要结果:
通过研究获得如下重要结果:
1 影响粘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影响比重,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在所选择的恢复亲本中,阿勃、5166、小偃22、小偃6号及518、秦龙126是粘类小麦优良恢复系。具有K、Ven型细胞质,90-110核型的粘类不育系具有更高的恢复力。
2 粘类小麦不育系是优良的育种材料,其与系列恢复系的F1有广泛和明显的杂种优势,F1株高、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0.997倍、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
3 粘类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细胞质效应是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三因素的综合结果,三因素决定效果: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严重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但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和产生单倍体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胞质为Ven型的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频率最低,但是与特定不育系核型和恢复系组合,产生单倍体程度却最严重,利用特定核型材料的不育系可以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4 Ven细胞质的粘类小麦Ven-8222不育系BC1育性分离,恢复系8833、小偃22、阿勃对Ven型不育系Ven8222恢复情况,不育株与可育株=1:2,揭示其恢复模式应为1对主效基因加多对微效恢复基因。
答辩论文题目: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 史丽丽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抗白粉病的抗性表现与组配规律,为提高杂交小麦在组配强优势组合时选育抗病组合的预见性和几率,以及可进行的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本试验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不同组配方式获得的杂交F1代,采集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作为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鉴定,包括抗性级别、成株期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病情指数(DI)和倒二叶最终严重度(MDS)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同时借助SCAR和SSR分子标记,对所鉴定材料及其不同组配后的杂交F1代进行了检测分析,以加快这些抗病材料在杂交育种中的利用。
答辩论文题目:化学杂交剂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GAPDH基因和氢离子ATP酶基因的表达
研究生姓名:位明明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为分析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和氢离子ATP酶基因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的关系,以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SQ-1作为诱导剂,普通西农1376为材料,构建其不育和可育近等生理系;以小麦18S rRNA基因为内参,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 体系分析了不育和可育等生理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GAPDH基因和氢离子ATP酶基因的表达模式,获得如下结果:
(1)GAPDH基因在正常小麦花粉不同发育期,表达稳定,基本没有变化,但在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花粉不同发育期表达量存在差异,与正常系相比,GAPDH基因在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三个发育期均呈下调表达,其中在大量花粉粒败育的单核期,表达量下调最显著,其次为三核期和二核期,证明杀雄剂SQ-1对该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化杀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不育形成过程中,通过抑制GAPDH基因的表达,使糖酵解过程受到抑制,从而在花药发育过程中由于能量代谢途径受阻,而导致花粉雄性不育。
(2)氢离子ATP酶基因在正常小麦花粉不同发育期,表达稳定,基本没有变化,但在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花粉不同发育期表达量存在差异,与正常系相比,氢离子ATP酶基因在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三个发育期均呈下调表达,其中在单核期和三核期,表达量下调最显著,其表达量几乎为零,二核期的表达量较正常时期也有很大程度减少,证明杀雄剂SQ-1对该基因的表达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3)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杀雄剂在诱导小麦雄性不育过程中主要作用与那些
关键基因,对于找出杀雄剂作用的靶标部位,对于改进现有化学杀雄剂和研制新的化学杀雄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辩论文题目: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mtDNA育性基因研究及实验方法初探
研究生姓名:袁正杰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是指具有粘果山羊草、易变山羊草、偏凸山羊草和二角山羊草不育细胞质等不育系的统称,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易保持又易恢复,且恢复源广泛分布在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内,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极方便条件,是很具有实践应用前景的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根据前人的大量研究与分析,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细胞质内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基因组上,因而如何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研究育性基因的本质,其研究方法就至关重要。鉴此,本研究以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材料5-1及其近等基因系BC4F1为实验材料,以抑制消减杂交技术为支撑,专门对其细胞质基因组育性基因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获得下述结果:
(1) 本研究首先独立设计了简单易行的鉴定mtDNA纯度的方法-内参法,并对一般的小麦mt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和鉴定。在检测过程中,内参法有效的检测出了普通差速离心法提取的mtDNA中混杂有ctDNA和微量的核DNA。同时进一步以内参基因为标记,通过稀释所提取的mtDNA,发现普通差速离心方法提取的mtDNA稀释到原液的300―400倍之间时,混杂其中的核DNA即达不到PCR扩增反应的敏感度。但mtDNA、ctDNA仍满足作为PCR反应体系模板的要求。此时,mtDNA可视为无核DNA污染的细胞质基因组DNA。
(2) 抑制消减杂交是一种研究生物差异表达的高灵敏度技术。本实验将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用于小麦细胞质基因组DNA的差异比对研究。
(3) 通过消减杂交技术对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5-1和其育性恢复的近等基因系BC4F1的细胞质基因组基因进行了比对,并获得了差异库。
答辩论文题目:杀雄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差异蛋白质组学初探
研究生姓名: 叶景秀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为了探明化学杀雄剂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原理,更好的运用于生产,本研究以杀雄剂SQ-1处理的小麦西农1376和未处理的为对照进行了小麦花药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从蛋白质表达水平上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提供一些依据。
答辩论文题目: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CMS基因定向转化的研究 Ⅱ、CMS恢复基因Rfv1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 王 青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张改生" w:st="on">张改生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委员: 吉万全" w:st="on">吉万全教授 姚雅琴教授 高翔" w:st="on">高翔教授 陈耀锋教授 马守才副教授
答辩秘书:牛娜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1号
答辩地点: 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为了拓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将CHA途径与粘类小麦三系途径的各自利用特点互补结合,创制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旨在建拓出一套杂交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三系杂交小麦能早日进入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答辩论文题目: 根癌农杆菌介导HAL1基因和D32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王飞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陈耀锋(教授 博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张改生 教授
委员 高翔 教授 吉万全 教授 姚雅琴 教授 马守才 副教授
秘书 牛娜 助研
答辩时间:2009年6月1日
答辩地点:农学院二楼多媒体教室
内容简介:
本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耐盐相关基因HAL1和抗逆基因D32转化陕西种植烟草品种中烟99和秦烟98的研究,探讨了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获得HAL1基因和D32基因转化烟草植株,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 研究了根癌农杆菌C58C1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农杆菌的OD600值逐渐上升随后趋于平缓。0~30h为延迟期,30~38h为对数生长期,38h后为稳定期。因此农杆菌C58C1培养30~38h可达到对数生长期,对应的OD600值为0.3~1.3。
2. 以中烟99和秦烟98的无菌叶片为外植体,进行耐卡那霉素水平的敏感性测定,得到了两种烟草品种的最佳的抗性苗筛选浓度, 为转基因株系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卡那霉素浓度梯度筛选试验表明:150mg/L和100 mg/L分别是中烟99和秦烟98转化植株抗性筛选的最佳Kan浓度。
3.建立了一个快速有效地烟草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烟草叶片遗传转化条件为:用稀释150倍的农杆菌菌液(OD600,0.7)浸泡5 min,转至MS1培养基上共培养48 h,无菌水冲洗5-6次,后于羧苄青霉素(Cb)和头孢霉素(Cef)浓度为400mg/L的脱菌液中浸泡120min,超净工作台上吹风60min,最后培养于MS2和MS3培养基上诱导烟草叶圆片产生抗性愈伤组织和不定芽,抗性芽的分化率可达22.5%,最后转至MS4培养基上生根成苗培养。
4.共得到了67株烟草卡那霉素抗性苗,经 PCR和电泳检测,有5株在879bp处有扩增条带,初步鉴定为HAL1转化植株,其中3株为中烟99,2株为秦烟98。
5.获得49株烟草卡那霉素抗性苗,经PCR和电泳检测,有4株中烟99在597bp处有特异性扩增条带的烟草植株,初步鉴定为D32基因转化植株。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