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论文题目:盐胁迫对沙冬青幼苗生长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 李婧男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贾志宽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保军 教授
委员:李世清教授、廖允成教授、李军教授、王朝辉教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3 日 14:30
答辩地点: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秘书:丁瑞霞讲师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对植物生长及体内酶的活性、脂透性、光合作用等都产生了较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本文在水培条件下,以0.0%、0.4%、0.7%、1.0%和1.3%五种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沙冬青幼苗,通过植株干鲜重、叶面积、叶片数、根长、盐害指数、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指标的测定来研究盐胁迫对沙冬青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在1.3%浓度的NaCl胁迫下,分别用0.5mmol?L-1,1mmol?L-1和2mmol?L-1的水杨酸处理沙冬青幼苗,测定其生长和生理指标以了解水杨酸(SA)对沙冬青在盐胁迫下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
1. 盐胁迫对幼苗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沙冬青幼苗干鲜重、叶面积、叶片数、株高和根长等形态指标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o和Fv/Fm)逐渐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0.7%盐胁迫下的幼苗POD酶活性最高,1.0%和1.3%盐胁迫下的酶活性逐渐降低,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各处理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含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在根中升幅较大,叶片增幅不明显。幼苗盐害指数与盐害率也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升高,当浓度达到1.0%和1.3%时幼苗盐害率分别达到了66.7%和91.7%。
结合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初步确定:沙冬青幼苗能耐受0.7%以下的盐胁迫,当浓度超过1.0%时,生长受到抑制,各项生理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2. 一定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可以缓解沙冬青的盐胁迫,提高其耐盐性。0.5 mmol?L-1和1 mmol?L-1水杨酸处理提高了盐胁迫下沙冬青幼苗根长、株高、叶面积、根叶干鲜重、叶绿素含量及Chla/chlb的比值,使叶绿素荧光参数恢复到与正常对照相当水平,显著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抑制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减少丙二醛积累,从而缓解NaCl对沙冬青的胁迫。但是水杨酸浓度过高(达到2 mmol?L-1),沙冬青幼苗生长即受到抑制,盐害加重,各项生理指标均低于单纯盐胁迫下的幼苗。
答辩论文题目: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水分、理化 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研究生姓名: 李倩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贾志宽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宝军教授
委员: 李世清教授 廖允成教授 李军教授 王朝辉教授
秘书: 丁瑞霞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3日
答辩地点: 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我国旱作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降雨,干旱是作物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高降雨生产效率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秸秆覆盖因其能有效减少土壤棵间蒸发,明显减少风蚀,成为节水保墒、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本实验旨在通过设置不同的秸秆覆盖量和覆盖时间,观测作物重要生育期土壤水分及理化性状变化;并系统研究秸秆覆盖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形成试验所在区域旱地秸秆覆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地温,营造良好的土壤水热环境;有效提高了0~20cm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速磷、速钾的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0~20cm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秸秆覆盖对于春玉米产量的提升作用明显,随覆盖量增加,单位产量增加。说明了秸秆覆盖具有良好的节水保墒作用,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并增加作物产量,其中覆盖高秸秆量的效果最为明显。
答辩论文题目:不同氮磷配比对旱地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素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 贾 ?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韩清芳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保军教授
委员: 李世清教授、李军教授、王朝辉教授、廖允成教授
秘书: 丁瑞霞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3日14:30
答辩地点: 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紫花苜蓿是具有良好品质和生态、经济效益的优质牧草。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苜蓿草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氮、磷、钾营养作为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也是评价牧草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对提高紫花苜蓿草产量和品质有重要的影响。但迄今为止,有关氮、磷、钾营养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苜蓿草品质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系统研究了5种不同氮磷配比施肥对5个不同秋眠级数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对不同苜蓿品种获得最大产量的NP配比与施肥量并不相同,新疆大叶,路宝和超级13R最佳的配施为N:P=1:4,施肥水平为N30kg/hm2+P120kg/hm2,而巨人201和牧歌401+Z的最佳配施为N:P=1:2,施肥水平为N30kg/hm2+P60kg/hm2表明适宜的氮磷配比可达到苜蓿草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答辩论文题目:渭北旱塬微集水种植模式下农田水温状况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研究生姓名: 李荣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贾志宽 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保军
委员: 李世清 教授 廖允成教授 王朝辉 教授 李 军 教授
秘书 :丁瑞霞 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3日下午2:30
答辩地点: 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论文研究了沟垄集雨模式下,沟内覆盖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液体地膜及秸秆的保墒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得出如下创新性结论:(1) 与平作相比,各微集水种植处理均能较好地改善玉米生长前期土壤水分状况,促进作物生长,以垄上覆地膜,沟内分别覆地膜、生物降解膜和秸秆处理最好。(2)除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外,其它微集水处理能增加耕层5-25cm土壤温度,使作物生长提前。(3) 不同微集水种植处理能显著增加玉米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及玉米产量,且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垄上均覆地膜,沟内分别覆地膜、生物降解膜和秸秆三处理效果最显著。(4)各处理下土壤养分和酶的含量和活性在0-20cm处最高,随土层增加而降低,各处理间差异不大。研究结果对渭北旱塬区微集水种植技术的应用和示范推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完善集雨种植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答辩论文题目:旱地有机培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王晓娟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贾志宽">贾志宽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保军">张保军教授
委员:李世清教授、李军">李军教授、王朝辉教授、廖允成">廖允成教授
秘书: 丁瑞霞讲师
答辩时间: 2009年6月3日14:30
答辩地点: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限制旱地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渭北旱塬降雨偏少,土壤贫瘠,养分胁迫是制约降水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使养分活化,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实现旱地农业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深入分析有机培肥对旱作农田土壤养分、士壤酶活性、土壤物理性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形成试验所在区域旱地有机培肥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有机肥可有效提高了0~20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磷的含量及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施有机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有机肥的增加而升高;旱作条件下有机肥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耗水量间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答辩论文题目:施肥对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 周芳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韩清芳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张保军 教授
委员:李世清教授、李军教授、王朝辉教授、廖允成教授
秘书:丁瑞霞讲师
答辩时间:2009年6月3日14:30
答辩地点: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紫花苜蓿是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牧草,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连续多年生长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消耗是影响其草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研究施肥对苜蓿的产量与土壤肥力的作用对进行其草地的科学管理及明确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五个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各茬的产草量以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第7年,在保证N素供应的基础上增施P肥,施肥的增产作用显著。生长第8年,单施N30处理的各品种中,巨人、牧歌、新疆大叶和超级13R四个品种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施以N30P60和N30P120处理时,五个品种均表现为增产作用。当年施肥最优处理为:施N 30kg/hm2+P2O5 81.35kg/hm2时,最大理论产量为10060.75kg/hm2,不同施肥处理下苜蓿各茬次0-60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差异基本一致。各施磷肥处理中,0-20cm土层全磷、速效磷含量均较CK高。各茬收获后,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相关,干草产量随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增大而增加。施氮磷肥有利于增加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
答辩论文题目:宁南旱作农田秸秆覆盖对土壤水肥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王昕
研究生类别:学历硕士
指导教师:贾志宽
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组成:
主席 张保军 教授
委员 李世清教授 李军">李军教授 王朝辉教授 廖允成">廖允成教授
秘书 丁瑞霞讲师
答辩时间:2009年6月3日14:30
答辩地点: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内容简介:
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技术虽在国内外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形式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这项技术在区域应用上的选择性。本试验以宁夏南部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春玉米为指示作物,通过对秸秆覆盖后土壤水分、土壤肥力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为宁夏南部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秸秆覆盖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答辩论文题目:畜禽养殖场塞流式沼气工程气动搅拌技术的研究
研究生姓名: 薛庆玲
研究生类别: 学历硕士
指 导 教 师: 王惠生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保军">张保军教授
委员: 李世清教授、李军">李军教授、廖允成">廖允成教授、王朝辉教授
答辩秘书:丁瑞霞讲师
答辩时间:6月3日14:30
答辩地点: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2120室
答辩论文内容简介:
沼气工程是实现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通过对传统塞流式沼气池结构单一、产能低等不足之处的改进,创新地设计了塞流式沼气工程并在山西阳泉牛家峪子岗养猪场实践成功。在该沼气生产工艺中,我们规定了沼气工程的各系统参数并重点研究了增温技术与搅拌技术。针对现有搅拌装置的不足,自行设计了适用于塞流池的气动搅拌设施,该设施可利用小功率电动风机产生动力,把沼气池内新鲜沼气重新打回到沼气池中,从而达到搅拌发酵料液的目的。
本文为寻找该气动搅拌工艺最佳使用条件,对影响该气动搅拌设施效果的搅拌频率与搅拌时间进行了最佳组合的研究,主要通过系统控制法与配对设计对不同搅拌组合进行产气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
(1)通过显著性差异分析,对两个不同气动搅拌组合进行比较,发现绝大多数搅拌组合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通过计算直接沼气增产率与间接沼气增产率,发现同一气动搅拌结果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差异。相较于无气动搅拌,各个气动搅拌沼气增产率达到9.5%~39.8%。
(2)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气动搅拌增产率先上升再下降,峰值分别出现在24小时上。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气动搅拌增产率先上升再下降,搅拌时间为5分钟时,气动搅拌效果最差,峰值出现在10~15分钟之间。该气动搅拌的最佳间隔时间为24小时,最佳搅拌时间为10~15分钟。
(3)在间隔时间为24小时的情况下,搅拌10分钟与15分钟的差异不显著(p>0.05),故本气动搅拌的搅拌频率与搅拌时间的最佳组合为每隔24小时搅拌10分钟。
本文采用净现值法对牛家峪塞流式沼气工程及其气动搅拌设施进行经济性评价,通过与一些其它已建成的沼气工程与沼气增产技术相比较,发现该工程及其气动搅拌设施净现值高,投资利润大。与其他搅拌装置相比,本气动搅拌设施具有价值高,动力强,耐腐蚀,操作简单等优点。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