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名称: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平台负责人:陈明训
产业研究方向: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
平台介绍: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一直坚持围绕陕西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省及国家和区域重大科技需求进行研发与攻关,尤其在农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发上,始终坚持能瞄准相关领域国际前沿,不断缩小与国内外同领域的差距;同时,重视农作物品种的杂种优势利用,坚持能不断有新品种产生,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坚持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研发并举及有机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自建设以来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了四次评估,结果均为优秀。
创新成果介绍:
1、油籽脂肪酸积累的分子机制及油菜种质创制
原创性的挖掘了一批调控油脂积累的关键基因,并解析了其分子机制,创制了一批油菜优异种质,为油菜等油料作物的基础研究和高油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有助于解决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基因挖掘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等“卡点”难题。该成果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小麦7DL染色体测序及其驯化、演化的基因组学基础
聚焦小麦基因组测序重大挑战和遗传改良的瓶颈问题,综合运用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方法和技术,攻克了小麦基因组的组装难题,绘制了小麦7DL 染色体的精细图谱,推动了小麦全基因组的破译,开展了首个小麦及其近缘种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了小麦亚基因组的不对称性进化,为小麦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该成果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3、糜子优质抗逆增效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
选育了2个优质专用糜子新品种,研制了全国第一个黄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制定了糜子 DUS 测试指南农业行业标准,构建了糜子品质评价与应用的技术体系。同时,创新构建了“两机、两改、三减、两增”的糜子抗逆增效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糜子绿色、轻简高效栽培,实现了增产增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项目实施期间,新增纯收益13016.12万元,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的应用实现节本增效7239.6万元,总效益达2.0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4、高产优质广适油菜新品种陕油1209和陕油1309选育及应用
针对我国油菜生产上迫切需求高油广适宜机收油菜新品种、现有种质难以满足育种实践和现有育种技术难以提高育种效率三大问题。通过精准高效的单株定向选择技术和多性状聚合技术,把优质、高油、高产、抗病、广适、宜机收等目标性状有效聚合,突破了优质与高产、优质与抗(耐)病、早熟与抗病等矛盾,创制了一批优良种质材料,通过陕西省油菜专业组鉴定化杀不育系3份,培育出适宜国家黄淮区、长江下游区、长江中游区、陕南灌区种植的油菜新品种陕油1209 和陕油1309,并得到了大面积应用。该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