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每周动态
 

促师生交流 传科研薪火

作者:文/张嘉程 陈广周 图/陈广周 张嘉程         发布日期:2017-10-28     浏览次数:

     

  10月27日,我院2017-2018学年第一期学术论坛正式召开,几十名教师和一百多名研究生共聚一堂,一起分享科研知识的“盛宴”。

  学术论坛是对历久以来广大师生之间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的坚持,是对农学院经历史沉淀已久的人文精神的传承,是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宗旨的落实。

 刘杨教授为学生讲解干旱胁迫下多胺对小麦籽粒灌浆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

 本次学术论坛邀请到了现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刘杨副教授,其主要从事小麦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与农田生态研究,在著名期刊Field Crops Research,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oS One等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冯佰利教授课题组的2015级博士生王海龙博士;喻树迅研究员课题组的博士生张驰博士为同学们作了各自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

  

 王海龙博士为学生们作报告

    刘杨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干旱胁迫下多胺对小麦籽粒灌浆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的精彩报告,分析了在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情况以及灌浆过程中籽粒内源Spd、Spm、Put等多胺变化,同时结合外源喷施多胺验证试验,明确干旱胁迫下多胺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在场师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提问。

 

张弛博士为学生们作报告  

 谷子又被称为粟,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唐朝世人李绅《古风二首》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以及诗词歌赋。王海龙博士则以“谷子早熟突变体 CZ2突变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讨论了谷子早熟突变体的研究为使得谷子成为模式作物的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及其研究结果对开花的机理和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优良农艺性状提供理论支持。

  

  汇报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由于现育的主推棉花品种纤维长度单一,强度偏低,缺乏能纺高档棉纱的品种,因此培育高产优质棉花品种是当前所需。张驰博士则就“陆地棉纤维品质QTL的定位及其候选基因的筛选”为题介绍了关于陆地棉纤维品质方面相关的学术知识,对大量的陆地棉的纤维品质进行关联分析,寻找与纤维品质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和典型材料,可为棉花后期利用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目标基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棉花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依据。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