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养
首页» 本科生培养» 管理规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作者:         发布日期:2017-09-28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全面成才、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发挥我校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优势,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以下目标:

  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不断增加。

  二、主要任务与进度安排(一)主要任务

  1. 校企合作,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实施校党委《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开门办学,联合有实力、有经验、有条件的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创业团队开展知识培训、科技创新、模拟训练、创业实践、日常办公和商务洽谈提供场所、条件。争取建成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65个本科专业,69个一、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试点、分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专业人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进入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3.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以学校创新实验学院、右任书院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等8个本科专业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带动全校其它本科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4. 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全校65个本科专业每3年开展一轮专业质量评估,收集毕业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动态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衔接。本科专业每年稳定在65个左右,在校本科生规模控制在2万人左右。

  5. 推进合作办学,提高育人质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全英文授课,立项建设全英文课程100门。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暑期来校讲学,开设暑期课程 40 门。创新学生海外留学、访学机制,每年选派300名学生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外知名学府留学、访学。在与中国农业大学等4所农林院校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国内访学平台,扩大国内学生访学的数量,每年交流学生达300名以上。

  6. 改善实验室环境和实验条件,提高实践育人质量。通过新建大楼、维修改造工程和补充仪器设备,全面改善实验室环境和实验条件。建设植物保护、森林生物学等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引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出台相关政策,创新开放机制,促进学校各类实验室、科研平台、试验示范场(站)充分地向学生开放,提高实验技能。

  7.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改善校内植物生产园区、动物生产园区、新天地设施生态园、农业博览园、植物工厂、工程训练中心、动物医院等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发挥试验示范场(站)的育人功能。

  8.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开设新生研讨课、科学研究方法课、学科专题等课程200门,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教师把最新学科前沿知识、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9.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8学分课程模块,开设创业基础课、就业创业指导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50门。引进和建设一批信息化课程,开设尔雅通识课、MOOC100门。搭建学校“资源中心”,实施第二期千门课程上网工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10.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扩大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训练计划,每年立项500项。按照导师科研项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模式,实现实习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融合。

  11. 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国际、国家、省区“互联网+”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学术比赛、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升校内“一院一品”学科竞赛水平,打造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竞赛品牌。开展创新创业论坛、讲座,引领和助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12.改革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扩大小班化教学,到2020年,专业课小班化教学覆盖面达到50%以上。推行多元化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研发网络考试系统,丰富课程试题库,开展网络化、无纸化考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13. 强化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修订学分管理办法,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14. 修订有关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对申请创业的学生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帮助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15.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内选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聘请企业创业成功者或对创业过程有亲身体验的教师担任创业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16. 制定教师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与管理办法。建立“岗前培训、定期轮训、离岗研修、挂职锻炼”等一体化的培训机制,不断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能力培训、水平提升常态化,线上培训、线下互动经常化,讲课比赛、技能大赛制度化。

  17. 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学校通过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加强与知名校友、企业或社会团体的合作,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协同育人专项基金,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支持有意愿或有潜力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支持创业实践。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奖励专项,奖励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和在相关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指导教师和相关学院。

  (二)进度安排

  2015~2017年,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新创业工作机制研究和各项配套制度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环节设计、项目活动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营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典型经验。

  2018~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培养机制,各项任务和指标全面完成,实现工作总体,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重要成果。

  各项改革任务、工作举措、落实项目、时间进度和责任部门按照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工表》实施,详见附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就业创业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处牵头,团委、就业中心、学生处、计财处、后勤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和各学院(系、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审定工作制度,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

  (二)健全机构。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以建立“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抓手,从培养质量提升、从能力提高、成长陪伴、技术指导和项目孵化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扶。建立学生企业成长档案,加强能力提升全过程跟踪指导,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创业学生项目孵化提供便利。

  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教学和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负责本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强化监督。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学院考评、部门考评、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任务,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开放合作,抓好落实,形成全面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

  (二)细化方案,明确分工。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相关实施方案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将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四)树立典型,加强引领。及时总结推广各学院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豁达宽容的创新创业氛围环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